黄启哲
去看电影版《奔跑吧兄弟》前,我得到如下信息:跟同名综艺节目没有两样,拍摄为期6天,豆瓣评分3.2,上映4天票房2.27亿元,以及没有队长邓超出演。
明知道不够好,却蜂拥至电影院花钱看电视。有人下断言这是审丑文化,有人给定义说是粉丝电影,有人痛斥综艺节目大银幕圈钱。没想到最终,都敌不过买票观众的一句“在家无聊”。
套用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他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追美剧的通常有这样的经历,大家都在看,也来凑个热闹,看到一半想要弃剧,却又忍不住守着看完结局,新的一季出来了,还是忍不住再看一眼,现在大家生活都富裕了,40元钱的电影票满足好奇心,纵然90分钟的电影还不如90分钟的电视节目有内容,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认真分析,“跑男”银幕领跑,从电视迁移,转战影院追节目,只是定位为“综艺粉”过于简单粗暴,影院一圈问下来,也没有冲着谁来的观众,更别提“脑残粉”了。
适逢寒假档,《熊出没》《喜羊羊》系列电影露头,魔幻大片《霍比特人》、温馨喜剧《重返20岁》也已进入后半程,只剩下安吉丽娜·朱莉执导的《坚不可摧》同期竞争,然而战争题材在国内,一向是不讨喜。成就了“跑男”,和《泰囧》的爆红,如出一辙。
大概电影人、影评人耿耿于怀的是,《泰囧》这类喜剧片,在逗笑观众之外,尚能讲好一个故事,而《奔跑吧兄弟》连剧情都没有,看一众二线明星做游戏玩得欢催,没头没尾闹足90分钟,有人感慨“难怪邓超没来趟这浑水”。可不要忘了,去年的一部《分手大师》,也是让我们见识过他的大银幕水准的,国产电影的下限,不是一个档期、一部片子就能够刷新的。
其实,去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狂揽7亿多元票房的时候,我们就该明白“综艺电影”的诞生,是满足快消费的产物。某电影在线购票网站甚至打出“买票看电视,愿者上钩”的宣传语,良心提醒也好,恶意嘲弄也罢,在这场消费里,观众既不担心被冠上“脑残粉”的名号,主创也不是奔着金鸡百花奖去的——对于这类电影,真正决定观影的动机排序中,话题热度、演员知名度、节目品牌效应等等都是不能忽视的原因。有时,它们甚至排在口碑、艺术性的前面。
正如一些评论所说,每年《跑男》《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综艺电影”不过几部,相信未来或许会有《中国好声音》大电影、《我是歌手》大电影加入竞争,但综艺人的手艺,电影人未必玩得转,更不必说渠道的先发优势。那些自觉电影曲高和寡的导演们,不要把“综艺电影”的火爆,当成不好好拍片的借口。《泰囧》后,“公路”喜剧片陆续登场;《失恋33天》后,都市爱情轻喜剧风靡一时;《致青春》后,撒狗血校园片铺天盖地……急于圈钱的,又何止“综艺电影”?
借用石川的一句评语:文化本来就讲多样性,有人喜欢交响乐,也有人喜欢“小苹果”。还有人拿油桶锯子演奏呢,可你要拿油桶锯子当乐器你就输了。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