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契诃夫经典剧《万尼亚舅舅》后,北京人艺也以它向大师致敬,由濮存昕(中)领衔演出。CFP
近日,北京人艺开年第一部大戏《万尼亚舅舅》在首都剧场上演;今天,国家话剧中心的舞台上由童道明编剧《爱恋·契诃夫》将拉开首演序幕……今天,俄罗斯作家契诃夫诞辰155周年的纪念日,而去年,恰好是他逝世110周年,更让两岸三地的戏剧人都把目光瞄准契诃夫。去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邀请俄罗斯导演执导搬演《万尼亚舅舅》大获好评,宝岛台湾名导赖声川将《让我牵着你的手》《海鸥》两戏连演,试图在当下的语境里解读契诃夫……
更令人感叹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去年年底推出一套四册的《契诃夫戏剧全集》,首次将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以全集的方式呈现,之前单本3000到4000册的印数也不算少,但没想到全集面市不到一个月,就已开始加印。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将在今年,重新出版他的全集。
为什么要完整地读契诃夫?因为他有这个时代一切的痛和期待。
他对现实的批判源自心中的善良
契诃夫和他背后的俄罗斯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启蒙,鲁迅、巴金、曹禺、夏衍等一长串名单上的作者,都对契诃夫的作品有过不同程度的关注。尤其是在戏剧文学方面,郑振铎、焦菊隐、李健吾等人都曾译介其剧作,而曹禺的《北京人》,更被看作是中国现当代话剧中“最契诃夫”的作品。焦菊隐曾说,他是通过契诃夫认识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而曹禺更在《日出》跋写到他读《三姐妹》后的感受:“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
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研究俄罗斯文学的文集《金蔷薇》中这样评价:“前苏联作家就缺乏契诃夫的这种善良。实际上于文学家、作家来说,这个善良是一种生产力,没有善良,就绝不会有契诃夫后来的这些作品。”
契诃夫的善良,也是成为当今中国文坛和评论界给出的“核心词汇”。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小钧说,仅仅说善良还不够。在他眼中,“契诃夫”的关键词是真实,真诚,第三才是善良。契诃夫希望他的戏剧成为一面镜子,让底下的观众,从舞台上的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精神和生活状态。这也就是契诃夫在与人讨论《三姐妹》时说的话:“我要的只是诚诚恳恳,开诚布公地去告诉人们:看看你们自己吧,你们生活得很糟,很无聊。最重要的就是要叫人们了解,而当他们了解这一点,他们就必然会给自己创造另外一种更好的生活了。我虽然看不见这种生活,但我知道它一定会和现在的生活完全不同,一点也不相像。而在它没有出现之前,我就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人们说:要明白啊,你们现在生活得很糟,很无聊。”直到今天,他笔下的很多东西,依旧在我们的身边。
从戏剧去重新认识契诃夫
有人说,中国人通过对契诃夫的了解是通过小说,欧美人主要通过戏剧。而在这场“跨年热”中,我们正在通过戏剧,去重新认识这个对世人怀有悲悯的伟大作家。契诃夫进入中国百年,随着上海译文《契诃夫戏剧全集》出版,李健吾、焦菊隐、童道明等名家权威译本第一次完整地将契诃夫戏剧作品呈现出来。这其中,还包括李健吾于民国时期所译的《契诃夫独幕剧集》。
北京人艺2015开年第一部大戏《万尼亚舅舅》由李六乙执导,译者是焦菊隐、童道明。“今年也是焦菊隐诞辰110周年,这是一次对两位大师的双重致敬。”李六乙表示,希望通过这个戏让大家一起来思考,在我们当今的时代和我们所处的戏剧环境下,为什么仍然需要契诃夫。人艺副院长、主演濮存昕已是第五次出演契诃夫的作品。他说自己受的教育不多,真正是被角色提升起来的一个演员,“我演过诸多角色,特别是经典作品,一些大师级剧作文学的角色。我在角色的台词里面成长、学习。学样全在那儿(台词中)了”。从1991年的《海鸥》,到后来的《三姊妹》《天鹅之歌》《伊凡诺夫》,再到如今的“舅舅”,经过无数经典的历练,濮存昕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点儿意思了”。
对于当下,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承载着厚重和悲悯,或许在重“笑果”、提倡轻阅读的年代这个演出看似有些古旧,让人不敢轻易触碰。但如今,我们似乎又从契诃夫那里,找回了属于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的“一点儿意思”。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