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伊莎贝尔·于佩尔与凯特·布兰切特共演话剧《女仆》。左为布兰切特,右为于佩尔。图为《女仆》剧照。
本报见习记者 姜方
不久前,因电影《她》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为2017年“世界戏剧日”致辞。在致辞中,她特别强调了戏剧表演对其演艺生涯的重要性。迄今已参演影视剧超过100部的于佩尔,曾凭 《维奥莱特·诺齐埃尔》《钢琴教师》两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又凭《女人韵事》《冷酷祭典》两夺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此外,她也是位优秀的话剧演员,曾出演莎翁戏剧《一报还一报》、以法国小说《危险关系》 为蓝本的话剧 《危险关系四重奏》等。
全球演艺圈中不乏像于佩尔一样因影视剧声名显赫,却依然坚守着戏剧舞台的演员,同时在这两个领域施展着才华。
话剧舞台是对表演艺术实打实的炼金台
坊间曾流传着如下言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而话剧才是演员的艺术。”此话可能有失偏颇,但可以肯定的是,话剧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的确考验着演员的“真功夫”。很多知名演员都把话剧视为演技试金石,这包括了当下英国最火的男偶像们:
2008年,汤姆·希德勒斯顿就凭《辛白林》 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新人奖。而前一年,他与伊万·麦格雷戈合作了另一部莎剧《奥赛罗》。新版《美女与野兽》野兽扮演者丹·史蒂文斯,2004年因出演《皆大欢喜》奥兰多一角获伊恩·查理森奖提名。裘德·洛2013年以《亨利五世》中的出色表现收获好评,埃迪·雷德梅尼2010年凭《红色》拿下奥利弗奖和托尼奖最佳男配角……
“作为演员应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头脑保持好奇、身体保持灵敏、情感上保有同情心。”汤姆·希德勒斯顿一语道破英国演员们的“自我修养”。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2015年在巴比肯剧院上演了12周的《哈姆雷特》。女导演林赛·特纳设计的“哈姆雷特动作”,需要他在时长3.5小时的演出中,拥有“蜘蛛侠”的敏捷和“闪电侠”的速度,连续奔跑于纵深的舞台,时而跃上长桌,时而蜷缩在道具里;既要演绎运剑、击剑等动作戏,又要呈现独白、啼哭等内心戏。
当粉丝们为康伯巴奇《神探夏洛克》迷醉时,甚少有人知晓“卷福”在戏剧舞台上接受了怎样的“魔鬼训练”。然而他在 《哈姆雷特》 中充满感情的念白与演绎,依然被专业评论家认为离拿奥利弗奖还有很远的距离。可见戏剧舞台是个讲真正实力的地方,即便是“万人迷”也躲不过人们的严苛审视。
卓越的演技能使观众看清自己,了解生活
本雅明认为,典型的电影演员只扮演自己,他与扮演某个角色的典型不同。的确,失去了影视剧表演中常见的重来、剪辑、特效,现场表演拥有固定的景深,灵活性很受限制。如何在众目睽睽下平衡角色与自我的关系,让观众信服演员就是那个“典型角色”,这使得演员对演技的控制力变得愈发重要。很多话剧演员出身的演员演起影视剧来,或许不那么容易“出戏”。比如“莎剧王子”焦晃在《雍正王朝》中饰演的康熙皇帝从容慈爱但又不怒自威。剧中,康熙从木兰围场回京的那一幕,当他从车中走出接受百官觐见时的眼神和手部动作处理,表现了“一个权位登顶者在一瞬间的孤独”。而他在《北平无战事》中饰演的何其沧则儒雅、潇洒、平和,非常贴合角色形象。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戏剧终究是人和情感的艺术,“莎剧大腕”伊恩·麦克莱恩在《理查三世》中扮演的理查三世上蹿下跳、坏事做尽后,突然沉寂下来,在高高的宫殿前俯瞰他的臣民,如同雕像。真正卓越的演技会使人终身难忘,能够帮助观众看清自己,了解生活。
某知名演员曾表示,能演好一出话剧有时比演影视剧更有成就感。国内演艺圈中,在影视剧和话剧都颇有成就的“实力派”演员同样有不少。陈道明的《喜剧的忧伤》,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的《茶馆》,段奕宏、郝蕾的《恋爱的犀牛》,秦海璐、辛柏青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张丰毅、张凯丽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戏剧表演讲究“声台形表”,若每样都能达到准专业水平,不仅需要声乐、台词、形体的强有力支撑,更是对想象力、反应能力、悟性的综合考量。某些只能在镜头前展示“最佳美颜角度”的流量明星与之相比,似乎失去了演员应有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