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大清相国》讲述了清代名臣陈廷敬始终坚守公正清廉的人格之本,并将这份坚持延续终老的故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童薇菁
原创历史题材话剧《大清相国》日前开启第二轮演出,清代名相陈廷敬揪贪除贪的故事,吸引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走进剧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陈廷敬一生为社稷黎民负重前行,他对理想从一而终的坚守,感动了不少观众。
《大清相国》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得主田蕤领衔上话一批青年演员演绎,并邀请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王晓鹰担纲执导。去年首轮演出后,《大清相国》 便获得了业内外的认可。
原著作者王跃文曾对历史上的陈廷敬有过这样的概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基础上,编剧洪靖惠对原著进行了3年的打磨修改,她写陈廷敬的孤独,更写他的初心和理想,使全剧呈现出一种蓬勃朝气。
在表达“揪贪除贪”主题的过程中,话剧《大清相国》的舞台化呈现没有停留在表象,而是紧紧把握人物的内心来展现。剧中,参加科举考试期间,陈廷敬结识了一同赴考的张汧、高士奇和郑恒,他们几乎一同入仕为官。但是,昔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同伴,却走上贪腐的不归路:高士奇贪财,渐渐暴露贪欲本性;郑恒贪名,被封妻荫子的荣耀蒙蔽;张汧渎职,人情难背徇私包庇……陈廷敬不得不以铁腕对待他们。而与心上人月媛有缘无分、恩断义绝的有情之苦,更为他的形象增添了人情味。
陈廷敬如何在有情与无情之间杀伐决断,又如何在内心挣扎中以理智战胜情感? 在导演王晓鹰看来,关键就要演出一个有情之人如何做到坚守原则。陈廷敬的可贵,正体现在身处复杂的历史境遇中,所做的每一个抉择背后的沉重、艰难和痛苦之巨。
陈廷敬一生经历28次升迁,纵横政坛50年,凭借的不是一本厚厚的人情账,不是游刃有余的阴谋阳谋,也并非首鼠两端、左右逢源的仕途经。陈廷敬自己的“官场秘笈”只有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在热血时,潦倒时,得意时,都不敢忘“我本高洁”四个字。而“我本高洁”这四个字,对于张汧是遗憾,对于郑恒是痛悔,对于高士奇更只是空话,但陈廷敬始终坚如磐石地信仰着清廉与公正,丝毫不妥协。
话剧 《大清相国》 呈现的陈廷敬,传达出了一种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在导演王晓鹰的理解中,这位大清相国真正意义上的“善终”在于他保住了自己的本色。
专家点评
崔伟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它发生在一个封建的历史空间,发生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官场之中,既写了那时官场的复杂,也写出了在复杂官场中人的命运沉浮的不自主性,把很容易概念化的反腐主题写出了一个比较丰富的生活空间。
欧阳逸冰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剧作家):
我认为 《大清相国》 是一出颇具艺术感性,颇有历史厚重感,并兼具现实启示价值的好戏。为什么说它有艺术个性,这个艺术个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采用了独具一格的叙事方式。
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我觉得“四进士”的结构好,这个故事按照四进士的命运往下走,四个人四种命运。
宋宝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如何安身立命? 我觉得 《大清相国》 提供了启示。它是历史对现实的观照,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
荣广润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教育家):
导演王晓鹰有他自己的追求,这个戏的表达,并不仅仅停留在反腐的主题上,而是把人心层面上的一些东西挖了出来,这样的呈现,加深了这个戏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