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逾144万粉丝的“网红”老树新推出《春·醉花阴》,他说,丰子恺是他喜欢的传统文人。左图:不少读者盼如画中“无脸男”般偷得浮生半日闲,藉由画里诗间的小感动、小共鸣、小确幸,找到释放焦虑的出口。(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
上图:丰子恺的《子规啼血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插图细致入微描绘了养蚕过程。(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许旸
“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粒飞鸿”———世俗与脱俗,正是“老树画画”系列诗画中最高频的一对哲学命题。眼下,55岁老树的“四季系列”绘本首册 《春·醉花阴》 出版,再度引发关注。拥有超144万微博粉丝,公众号文章阅读数屡屡10万+,老树笔下的文人画何以火起来?
有人爱看画中标志性“无脸男”,面部轮廓模糊、着一袭长衫、戴宽边礼帽,在树下、坡上、花中,看景发呆;有人被画面所配的打油诗逗乐,譬如“待到春风吹起,我扛花去看你”的傲娇,“荣枯与我何干? 只是偶然经过”的自得,或干脆来句“作为一颗胖子,盼着秋风快来”的插科打诨。
清华大学心理学讲师李松蔚读过老树此前的《在江湖》《花乱开》等著述,他发现,老树在尘世里边泡过,又能把自己给拎出来,因此,从他的创作视野倒能窥见当下都市人某种日常精神状态的缩影: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对人生意义的不确定性等。这时就容易被画中的自嘲打动,大呼“周一破事无数,我已抵挡不住”,但旋即又认怂,“要去天涯海角,最后还是掉头”。在李松蔚看来,老树画画中对尘世焦虑的放逐、对四季风物的移情,迎合了社会起伏心绪中对单一“成功学”的潜意识抵抗。不过,当人们明白无需一味复制他人看似顺遂的道路,或全奔着一个世俗目的而去时,要小心转身又一窝蜂掉进“岁月静好”的窠臼里。
“面无表情”是最流行的表情
其实,老树一开始画的男主角是有鼻子有眼的,但他后来发现,比起五官,人的手更能表达表情,“有一次画完了,还没来得及画鼻子眼睛我就忙别的去了,结果转头一看,哎,这样还挺好”。
于是,一个无脸的长衫男人形象,在大山、大水之间,在孤月、独日之下,伫立、俯视、远眺,有时很渺小,有时透着超脱,但身上总有种挥之不去的寂寥感。有读者评价,恰恰是“无脸男”模糊空洞的面部表情,倾泄了内心裹不住的思绪和秘密。
巧合的是,近期火起来的90后插画家“呼葱觅蒜”拿手的也是无脸古装群像,正在热映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加长纪念版)》的系列海报,正是出自她之手———难见真容、隐去表情的至尊宝,似乎更能勾起银幕前怀旧男女的唏嘘。
或许无脸不是偶然,除了与古典传统中的缥缈写意氛围颇为契合,“面无表情”又何尝不是人群洪流中尤为常见的一种表情?面对世间纷纷扰扰,难得偶有闲心,众多的不得已,都需要“精神按摩”。真名刘树勇的老树,是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看着五大三粗、光头锃亮,却干着一笔一画的细活,为生计奔波,也不时吐槽“人人装模作样,讨论鸡零狗碎”。碰上较真的读者追问:身在闹市江湖,怎么逃? 这时,现实中的画家似乎并不如他笔下“无脸男”那般洒脱。老树虽赞同“人不能总是目标明确地活着”,但有时又依赖着焦虑,“一天没活干,心里就不得劲”。
他的安身方法是往中国传统里钻
有人说,老树画画的成功在于其懂得贩卖情怀,或者说,老树在兜售那颗人人渴求却难求的超然之心。可是一时寄情“诗与远方”,果真能安顿层出不穷的焦虑与空虚么?
可能老树自己也没想清楚。他曾直言,诗意都是一种假象,一种无法企及的向往。他的安身方法是往中国传统里钻。丰子恺、汪曾祺都是老树喜欢的传统文人,1983年老树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汪曾祺,“突然看到汪老的文字,特别喜欢,一下子明白了文学这两个字,文就是纹理,所谓语言的质感、气息。过了若干年,作家阿城评价汪曾祺是‘仿佛如玉’,太准确了”。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看来,“老树画画”谈不上大众爆款,更像是以趣缘为纽带的社交新媒体圈里的一款“减压产品”,与此前的几米漫画、“梵高奶奶”等画作有一定共通之处。不少人盼如“无脸男”般偷得浮生半日闲,藉由画里诗间的小感动、小共鸣、小确幸,找到压力释放的出口。
但互联网传播中存在的跟风、粗浅化倾向,也会为文化热点的走红打上问号:当古典山水演绎的桃花源被压缩为面目单一的“暖心鸡汤”属性,仅被拿来一味浇“避世”块垒时,传统文人画中更丰富多元的一面很容易被遮蔽了。大众审美与独立精神,何尝不是当下艺术创作逃不开的一对哲学命题。
相关链接
那些让时光柔软的图画书
■丰子恺:忠实于童心
丰子恺的画作使人感到温暖,这离不开他对童心的忠实。童年经验是丰子恺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的画不仅富于童趣,更是寓哲理于雅趣之中。丰子恺曾说,童年最不能忘三件小事:养蚕、中秋赏月、与隔壁家的王囡囡交游。
叶圣陶曾用诗家惯说的两句话评丰子恺的漫画:“出人意外,入人意中。”前者指他漫画题材大多是别人没画过的,给人一种新鲜感,后者指题材几乎都是大家感受过的,因而能使人感到亲切。
■几米漫画:图解世间邂逅
几米笔下弥漫着人世间的种种相遇与分离。尤其是1999年出版的《向左走,向右走》系列漫画,用长长的“景深”描绘了一对年轻男女在不同场合的邂逅。
几米善于捕捉都市人稍纵即逝的情绪体验,包括现代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
隐痛与困顿,并将这些细微感受幻化成诗意的文字和明丽的图画,揭示出那些看似平静人生背后的惶惑。
■“梵高奶奶”:留下村庄每寸美梵高奶奶,真名常秀峰,是来自河南方城县的农村老太,70多岁突然提起画笔,泼墨创作出百余幅画,其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勾起了许多人的一丝乡愁。在她的画里,色彩就是感情,线条勾勒出清晰记忆,生动描摹了村庄的花草、动物、老房子、田埂和土地,也讲述了母鸡带小鸡、养蚕宝宝、割麦子、雪地抓鸟等趣味盎然的故事。
本报实习生杨越童 记者许旸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