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国淦先生是位老派的学人。
老派学人在治学方面的特点是不擅理论。有人说先生是 “史料派”,对此先生笑答: “心向往之,却不合格。”合不合格,但凭人说,而先生治史以史料为首要,爬梳剔抉,钩沉史事,校雠勘误,翻译注释,无不精益求精,实实在在。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先生常常挂在口头的。在先生教授世界中世纪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囿于客观环境,史料来源几乎断绝,先生索性放弃问题研究,专事翻译国外史学名著,表面上看来先生学术成果不多,但是实际上,先生为扶植、提携后学,为世界中世纪史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老派学人做人敦厚老实,温文尔雅。先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凡曾与之过从者有口皆碑。然而 “君子之风”并非时行,甚至还会吃亏,受到嘲讽,但先生不改初衷。最显明的例子是上世纪50年代,组织上根据需要,要求先生放弃一向钟爱并有相当学术积累的明清史,转而教授当时系内无人愿意教或也可以说无人胜任的世界中世纪史,先生虽不情愿,但仍从命,并且全力以赴。晚年回顾往事,先生常为放弃明清史而遗憾,但老派学人对诸如此类的事情,也唯有喟叹与唏嘘。
较之 “专业”,老派学人更重 “意趣”。先生出身官宦人家,自幼浸润于书香诗意之中,于传统文化有天然的亲近和喜爱,诗词歌赋更是一生雅好,每有感悟必吟诗填词,甚至一些 “命题作文”、 “应景之作”也以诗词形式呈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复兴,每逢佳节盛事各种媒体推出猜灯谜、对对子、赛诗征联等活动,先生是热心的参与者,而且每每获奖。熟悉的人都知道,先生并非古板的老学究,更有雅趣盎然、逸兴遄飞的一面。
先生是在睡梦中去世的,平静而安详,一位老派学人一生的道德文章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2018年 1月
(本文为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的戚国淦 《未名集》序,标题系编者所拟。今年是历史学家戚国淦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作者:刘新成 编辑:谢娟 责任编辑:舒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