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 声
美洲的历史,由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欧洲人的观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中南美洲,使该大陆的印第安文明遭到极大破坏,便出现了断裂。中南美洲,包括加勒比地区,也因此有了“拉丁美洲”的称呼。
于是,在历史领域出现了一个断代的新词:前哥伦布。它专用于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的美洲文明;它的同义词是:前西班牙(pre-hispanic)。
我们一旦涉及拉美的历史或文化,总不免会遇到反映众所周知的这段重大史实的这个字眼。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们的不少著作者和翻译者,以及编辑,面对这个字眼却栽了大跟头,就是因为不认识“前哥伦布”这个英文字pre-Columbian。这个字未被收入我们上海译文社出版的 《新英汉词典》,甚至在大百科社出版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也查不到。有的只是不带前缀pre的Columbian,该字通常作哥伦比亚的或哥伦比亚人解。于是,他们匆忙又想当然地把加了前缀的字译成“前哥伦比亚”。
“前哥伦比亚”是一个莫名其妙又毫无意义的字,因为哥伦比亚是地名或国名,属地理概念或国别概念,它的“前”又前到了哪里呢? 以地名论,哥伦比亚四邻分别是巴拿马 (西北)、委内瑞拉和巴西 (东)、厄瓜多尔和秘鲁 (南),其“前”为何处? 以国名论,1819年由玻利瓦尔宣布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1886年改名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哥伦比亚独立前西班牙殖民时期曾称新格拉纳达,再以前是印第安奇布查人生息之地,则“前”又是什么?
其实,在 《新英汉词典》 的Columbian条目中第 (3) 解,就写明了“(意大利航海家) 哥伦布的”。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取此义去与前缀组成“前哥伦布”或“哥伦布前”呢? 为何疏忽如此?
1997年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的曾长生 《拉丁美洲现代艺术》,在第36页,200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建群 《20世纪拉丁美洲艺术》 在第5、21、33等许多页,都大谈什么“前哥伦比亚式”,或“前哥伦比亚文化”、“前哥伦比亚题材”。这是两部谈拉美艺术的专著,是洋洋洒洒的大部头,而作者竟对一个美洲历史断代的关键词根本没有弄懂,这难免让人感到悲哀。
前不久,即2015年11月20日,“博特罗在中国”展在北京开幕。在展目的 《博特罗说———博氏为其赴华展接受邢陆楠书面采访》 中,这位艺术家谈到前哥伦布艺术对他的重大影响。采访的问答均用了英文,邢陆楠正确译出pre-Columbian这个字。可是,展目印出时,不知怎么居然被改成了“前哥伦比亚”。今年1月3日 《文汇报·笔会》 发表了我的短文 《博特罗来了》,也不知怎么同样被用谬误取代了正确,出现了“前哥伦比亚印第安文明”这样的“纠正”。
与“前哥伦布”相仿的另一个字“前科尔特斯”(pre-Cortesian),指秘鲁在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到达前的历史时期。这些是在研究拉美问题时所不能回避的,却又在词典里查不到———不过,在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编的 《新西汉词典》 里,这两个词均有确解。
我们的翻译、著作和编辑者们,如能多掌握些有关知识,在英语外多懂一二门其它外语,遇事再更严肃认真一点,更谨慎一点,更虚心一点,大家的工作当会做得更好些,因为我们肩负着传播文化教育大众的责任,是没有半点权利胡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