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帮菜之所以能在魔都越做越大,称盛一时,直到今天仍是上海餐饮市场的佼佼者。
广帮菜之所以能在魔都越做越大,称盛一时,直到今天仍是上海餐饮市场的佼佼者,时世造英雄只是客观原因,主观方面更值得分析研究,在强调匠心精神、诚信经营的当下,它的文化价值愈发得以彰显。
一,首先是选料广泛
有人调侃说:“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下跑的除了汽车,都被广东人吃进了肚子。”那时没有珍稀动物保护意识,广东本地菜馆常用果子狸、山瑞、穿山甲、葵鼠、海狗、大王蛇、熊掌、鱼唇等入鼎,但在上海开店,这些原料就得之不易,加之上海人不敢染指,野味止于三丝蛇羹和龙虎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杏花楼还在供应)。于是经营者就为上海食客度身定制,或称“海派”也无不可,选用江南一带所产食材,引进或创制了烤乳猪、七星葫芦鸭、大良炒鲜奶、水晶虾仁、西施虾仁、蚝油牛肉、肉茸锅渣、四瓜盅、葱油鸡、咕咾肉、炒猪杂、烟鲳鱼等菜品,还有些小规模的粤菜馆为争取生存空间,推出“零拆碗菜”等措施,成为上海市民领略南国风味、买醉抒怀的好去处。
(沙律烟熏鲳鱼)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重整旗鼓创办了饮食服务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操练手艺的场所,又创建了一家实验性的饭店,就是北京东路上的南国酒家,以粤菜风行一时,因为业内人士认为,一个厨师如果能把粤菜做好,其他帮派的菜肴都能拿下来。
南国酒家平时供应的菜肴多达两三百种,而且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菜单,同时也能让学生多学点本领。
二,其次是敢为人先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苦心经营中,粤菜馆在上海滩创下多项“第一”:第一个安装空调设备,第一个播放背景音乐,第一个招聘女服务员,还净挑漂亮的——以前上海的饭店酒楼相当保守,清一色由男性担当跑堂;第一个取消“响堂制”——也就是服务员不能在店堂里哇啦哇哇地报菜名;第一个在装潢上舍得花大钱,画栋雕梁,四壁挂名人字画——以前上海的饭店都是泡一桶石灰水刷刷墙壁算了,哪里想得到张挂字画……所以老外和买办阶层愿意在粤菜馆吃吃喝喝。
各位爷请记住啊,这就叫领风气之先。
(葱油鸡)
第三,特别注意食客的体验度
长期来,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餐饮企业不大注意食客的体验度,有啥吃啥,给什么吃什么,能让你吃到就算你的福份、你的造化,还提什么要求啊!但是广东馆子不是这样的,从老板到服务员,素来重视跟食客沟通感情,店经理有向老顾客敬酒倒茶的习惯,殷勤周到。他们还十分注意顾客的体验与反馈,顾客对某道菜有意见,马上换一盘,决无二话。就我本人的感受来说,三十年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有时候重新上一盘之后,还会来征求意见,最后在结账时你会发现这道菜给免单了。再比如,现在有些饭店不仅菜价昂贵,每人一位的茶水费收得也冷面无情,一餐饭吃下来光是茶水费一项就要花去好几百,这叫向来精明的上海人觉得很是冤枉。但大多数粤菜馆不会这么小气,一壶茶可供多人喝,如果你只喝白开水也不会鄙夷你,照样高喊一声“靓滚水来啦!”给你斟得满满的。
(杏花楼的烤乳猪)
有些饭店还愿意向顾客开放厨房,你若不放心就可以进去看个究竟。当你看到厨房设备优良,餐具洁净,地坪干爽,空气清新,生熟食品摆放有条不紊,还能有什么顾虑呢?现在有关方面要求上海的所有饭店饮食店都必须明厨亮灶,顾客坐在餐厅里可以通过电视屏幕看到厨房里的一切,也许就是受了广帮馆子的启发。
最后再说一点:镬气是怎么来的?
还有一个现象对业界启发也很大,粤菜馆与多数菜馆一样砌的是七星灶,但是他们烧的是白煤,这是能量很高的无烟煤,火力特猛,燃烧时呼呼作响,风啸雷鸣一般,对应急火爆炒的手艺。
品带着热烘烘的镬气上桌,真够得上一个“香”字。就拿一盘简简单单的炒牛河来说吧,牛肉片嫩滑焦香,豆芽生脆松嫩,河粉滑爽劲道,不结团,不粘牙,油光红亮,不见汁水,鲜香入味,价廉物美,是上海街头重油菠菜炒面不能望其项背的!
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粤菜时也向观众解释了什么叫作“镬气”,但旁白者读作“锅气”,那就出洋相了。
(鹅肝酱烟熏蛋)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