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论坛
被观众们
挤爆了!挤爆了!挤爆了!
瞧!席地而坐的年轻人们
啥这么有趣
真的是学术话题?
●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校召开
1 “不速之客”,“措手不及”的热情 论坛之前规定,如果没有网上注册报名,现场将不接受报名。但是看着“组团”从西藏、从青海、从江西等地高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教育学人们,组织者的心还是软了,无法拒绝,有没有。
● 现场报到的火热场面 2 像“追星”一样追“学术”
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由国内16所高水平教育学教学科研单位倾情联手共同主持16场平行分论坛,31家高水平期刊应邀组织4组“与主编面对面”学术沙龙,共有270场专题报告,还有来自多学科视角的3场教育实证研究工作坊。最重要的是,有1800余位教育学人到会交流!参与分论坛筹备组织的兄弟单位的同仁说:“盛况空前”,原来学术也可以这么热!
16个平行分论坛,每一个场次都是爆满,无论是会议室还是临时改为会场的大教室,不仅座无虚席,很多场次连过道、讲台都挤满了人,讲坛上的报告人有时是被听众包围着的。有人坐着,有人站着,还有人因挤不进会场,在门口掂着脚、伸着脖子在听会。
10月26-27日这一天半的时间里,从华东师大群贤堂到文科大楼这条不到300米的小路上,你总能见到一个个脖子上挂着“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代表证”蓝色小牌的年轻学子们,小跑着穿梭于各个会场之间。 有一些来自外地的参会者,将手上原本拎着的行李匆匆放置校园一隅,奔跑着赶去另外一个会场,只为占得一席聆听的机会。别问他们为什么要小跑,因为他们要占座!占座!占座! 3 点燃年轻学人的学术“热情”
当前,年轻一代的学子,一批未来的教育学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们,给人的印象是“一代不如一代”,常被学界前辈们诟病“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对学术的热情和尊重”,甚至有说,现在的年轻人“再也不热衷于学术了”。
确实,在当下的学术生态里,从事学术研究并不能给学者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学界论资排辈的现象也让年轻人们对学术望而生畏。不少年轻学子不要说对学术缺乏热情,他们甚至对上课也都失去了动力,翘课是常事,谁没翘过课。所以人们才会常常感慨,对枯燥的学术有热情、甘于坐学术的冷板凳、愿意以学术为志业的年轻学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可是,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这么一次纯学术交流的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为什么会如此火爆?为什么会如此受年轻学人的喜爱甚至是“追捧”?到底是什么原因重新点燃了年轻学人对学术的“热情”?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恢复了对学术的“热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多年来,在传统的思辨研究范式主导下,理论研究的结果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育学人们很难获得确定性的知识,很难让他们有新的知识创见。这已让越来越多的年轻学人失去了对新知识的兴趣,甚至不少年轻学子在面对学术研究时只会表现出一种茫然和木讷的态度。谁来把年轻一代学人从学术的外围重新吸引到学术舞台的中心来?用新的教育研究范式、新的学术交流方式、打破自上而下的说教、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已经到了一个恰当的时候。
● “与主编面对面”沙龙(教育学综合组)
● “与主编面对面”沙龙(学科教育组)
● “与主编面对面”沙龙(高等教育组)
● “与主编面对面”沙龙(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组)
推动教育研究范式转型,也成为了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载体即众多高水平教育学术期刊的共识。包括37本CSSCI期刊在内的39本教育学学术期刊成为本次论坛的学术支持单位,31本高水平期刊的负责人与会,分四组以学术沙龙的方式与年轻学人对等交流,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4 推动教育研究范式转型 2015年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的联合推动下,“首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吹响了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号角。
● 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组委会主席袁振国 首届论坛参会人数仅有300人,这在当时的学术会议界也是创造历史的。在持续组织推动和精心筹备下,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的参会者从第一届的300人,到第二届的400人,第三届的500人,第四届的800人,2019年第五届达到了1800人。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中国教育实践、传播中国声音的教育研究范式创新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和认可。 年轻学人不是对教育研究没有兴趣,而是缺少契合年轻学人期待,能够点燃年轻学人内心热情的内容和有效参与方式。这也充分说明了,推动教育研究从传统思辨范式向实证范式转型,切实地满足了年轻学人对确定性知识的渴望。 论坛落幕时,参与分论坛筹备的兄弟单位负责人在工作群里感慨:“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季节,我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情!作为事先并不乐观的组织者,看到了青年学人的朝气,看到教育研究的蓬勃,我是有点感动,非常惊喜。” 本次论坛的组织形式,立足年轻学人的视角,力图为更多的年轻学人搭建能够展现自己、相互碰撞的平台。本次论坛收到了超过400篇的学术论文投稿,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是论坛唱主角的。在多个分论坛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本科生提交的论文也通过了专家的评审,站上了分论坛交流的讲台。正是这种对年轻学人的信任、鼓励和支持,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感。 年轻学人对论坛会务组织的宽容,对实证论坛内容的热切期待,感动了会议的组织者。论坛组委会主席袁振国教授深有感触地指出,搭建好交流平台,推动教育研究范式转型,恰逢其时。无论组织工作多辛苦,会务保障多不容易,都是值得的。大家来这里不是为了吃得好、住得好,大家是为“内容”来的,是为共同推动教育教育范式转型走到一起来的。一定不能辜负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袁振国教授在论坛期间指出,明年的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将进一步聚焦教育实证研究方法,朝着更开放、更深入、更多样的目标努力,为我国教育研究方法创新,并以方法创新深化学界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助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