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梅”已持续月余,这湿哒哒的天气似乎让人忘记了夏日的酷暑。然而出梅在即,高温炙烤下的魔都将会瞬间变成大火炉,而那些奔波其间的行人,除了各式遮阳防护装备,唯一可以依靠喘息的只有那片林荫下的些许凉意。
上海行道树之始
上海地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居民,素有以植被护堤的传统。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朝廷诏令栽种芦苇保护海塘,不许樵采。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崇明县海塘修筑后,“植桑其上,有桑千顷”。农村也惯于在宅前屋后、河边、路旁植树种竹,当时一些村庄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有“日不见村,夜不见灯”之说。而大规模有计划地种植行道树,那是开埠以后的事了。
清同治四年(1865年),租界当局购买树苗,12月,工部局在外滩(苏州河河口至洋泾浜口一线)种植上海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列行道树,于此同时,外滩公园填土工程同时开工。
1870年前后的外滩影像。拍摄位置大约在现今中山东路延安东路路口。图中可见,英租界外滩的行道树已成规模,而法租界的行道树还较为稀疏,推测当时是夏季。图右下角,有戴草帽的路人在树荫下小歇 图片来源 | Royal Collection Trust
此后租界当局重点在越界修筑的道路,如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徐家汇路(租界时期有两条徐家汇路,今华山路、肇嘉浜路都曾名徐家汇路)、杨树浦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等路段植树。光绪二年(1876年)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记述:“租界沿河沿浦植以杂树,每树相距四五步,垂柳居多。由大马路至静安寺,亘长十里。两旁所植,葱郁成林,洵堪入画。”
法租界行道树始栽于同治七、八年之间(1868—1869年),先在法租界黄浦滩一带(今中山东二路上延安东路至新开河之间)种植,后来又扩展到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堪自尔路(今金陵中路)、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台斯德郎路(今广元路)。行道树树种以悬铃木为主,此外还有柳树、槐树、栎树、合欢、皂荚等树木。公董局档案中记载光绪十三年曾拨规银一千两从法国购买悬铃木苗。(注:从植物学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把悬铃木俗称为法国梧桐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这种大型落叶乔木原产地与法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后来才培育成为城市行道树种,在欧洲乃至国内推广的。)
上海地方政府辖区行道树始栽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董事、十六铺大有水果行老板朱柏亭捐资在外马路种植行道树。民国初年,沪南工巡总局首先在新辟的民国路(今人民路)种植行道树,此后,沪南的行道树逐渐增多。
1902年拍摄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 图片来源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20世纪初的外滩。路两侧的行道树已渐成规模 图片来源 | virtual shanghai
城区行道树的普及
至民国14年(1925年)公共租界有行道树2.82万株,此后逐年下降,到民国28年仅存树6200株。公共租界行道树种有柳树、乌桕、白蜡、青桐、槭树、梓树、皂荚、枫杨、榆树、泡桐、银杏、法国梧桐(悬铃木)等。
清末上海道台衙门曾为护树专门出告示,但损坏行道树的事例仍时有发生。公共租界被毁树木年平均为800株,占行道树总数的3%~4%,每年新植行道树约40%为补植已死亡的树木。法租界和华界也有类似的情况。
1925年2月26日《申报》刊发的“市政 行道树之选择标准”写道:
植树利益尽人知之,迩来各省提倡造林,不遗余力,加以全国汽车道路又复次第,修筑通都大邑,街衢纵横,路旁植树旣可利用隙地增加生产,又可点缀风景,清洁空气,怡神悦目,赏心乐事,诚一举而两得也,顾行道树之如何选择方合标准,世人尙未注意及之,兹录其选择标准如:
(一)树干直立不偏不倚粗细适中(二)树干距地面八尺至十尺之处始出枝条(三)冬季落(四)多叶而无浓阴免降雨雪时道路泥泞(五)春日茁芽早冬日落叶迟(六)开花美丽(七)根部入土深防烈风折断破坏地面(八)生长宜速栽后二三年规模即完备(九)生命长久(十)少病虫之害(十一)不择土性随地可栽(十二)不结肉果或桨果(十三)无刺树木具上列各优点方可选作行道树,如法国梧桐枫杨槐树中国梧桐等其最著者也
至民国14年(1925年)公共租界有行道树2.82万株,此后逐年下降,到民国28年(1940年)仅存树6200株。公共租界行道树种有柳树、乌桕、白蜡、青桐、槭树、梓树、皂荚、枫杨、榆树、泡桐、银杏、法国梧桐(悬铃木)等。
衡山路开筑于1892年,是当时法租界新区较为重要的东西向马路。图为20世纪20年代的衡山路(当时名为贝当路),当时的路面和人行道都相对简陋, 行道树还较为低矮,向西望,徐家汇天主教堂尖顶清晰可见 图片来源 | virtual shanghai
20世纪30年代后期,从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楼顶向东眺望,上海市区西南区域一览无余。当时福履理路(Route J. Frelupt,今建国西路)潘兴路(Route General Pershing,今吴兴路)路口的一些洋房建筑除了东北角的巡捕房建筑拆建为现今的市司法单位办公用房以外,其他并无太大变化。而行道树也已成体系。
20世纪30年代,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近瑞金路口西望)。两侧的行道路还较为稀疏 图片来源 |avezink
20世纪30年代末期,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鸟瞰,周边的绿树成荫 图片来源 | virtual shanghai
清末上海道台衙门曾为护树专门出告示,但损坏行道树的事例仍时有发生。公共租界被毁树木年平均为800株,占行道树总数的3%~4%,每年新植行道树约40%为补植已死亡的树木。法租界和华界也有类似的情况。法租界在民国8年(1919年)有行道树9366株,民国14年(1925年)达到最高点为1.83万株,至民国30年(1941年)实存树木1.29万株。
而在华界地区,至民国16年(1927年),在已植行道树的16条马路中,有14条马路在沪南,连同沪北宋公园路(今和田路一段)和沪东军工路在内,共有行道树8855株。上海特别市建市后,种植行道树的进度加快。民国18年,华界在32条马路上共有行道树1.72万余株,其中沪北的中山路(今中兴路)、军工路为栽植行道树的重点马路,共植行道树8966株,占总数的52%。树木有枫杨、白杨、重阳木、悬铃木、洋槐、柳树、青桐、梓树、榆树、槐树、构树、乌桕、黄檀等13种,其中枫杨占总数32%;白杨与乌桕各占16%。
民国19年(1930年)以后,配合江湾以东一带新市区的建设,华界以沪北为植行道树的重点,民国25年(1936年)一年就栽植行道树1.16万株。
20世纪30年代的善钟路(今常熟路)南望,路边的梧桐树已较为茂密 图片来源 | virtual shanghai
20世纪40年代的茂名路南昌路口北望。路两侧可见整齐的行道树。图右可见著名的阿斯屈莱特公寓局部(Astrid Apartments,现名南昌大楼)
图片来源 |avezink
上海沦陷期间新植的树木远远未能补偿已死亡或损坏的树木。日军在投降前夕,极其恶劣地砍伐24条马路共4500多株大规格的行道树作为构筑工事的材料,其中军工路被伐1094株,虹桥路710株,太原路至汾阳路地段600多株,全市行道树数量急剧下降。1947年市区96条马路仅存行道树5068株。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市区行道树为1.85万株。
林荫道路的全面发展
上海解放初期,市政府在财政不太宽裕的情况下仍拨款70余万元用于绿化建设,1952年新植行道树3.72万株。随着市区道路建设的加快,行道树也迅速增加,1957年市区行道树达11.61万株。但由于树种及管理等因素,存活率并不高。至1962年底市区实存行道树为11.95万株,仅比1957年增加3400株。
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岳阳路桃江路普希金像周边。图中可见行道树还较为稀疏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夏季上海市中心城区街景。茂盛的行道树为市民提供纳凉避暑之地
“文革”期间,行道树同样遭到严重破坏,直至1985年才恢复到1965年的水平。1986—1995年,行道树有了迅猛发展,到1995年末,市区实有行道树27.64万株,覆盖面积为529.31万平方米。
1949年后,上海行道树种曾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化。50年代中期,有意见认为悬铃木系外国树种,提出要以中国树种来代替,于是在许多道路上种植白杨、箭干杨,有的区白杨行道树占总数的76.4%。由于白杨树的养管花工多,费用高,且绿化效果差,70年代初逐渐被淘汰。经过实践证明,悬铃木具有生长快、寿命长、耐修剪、树冠大、移植成活率高等优点,为此,70年代以后又对行道树种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上海市行道树以悬铃木为主,香樟为辅,和多树种相衬的特色。
1985年外滩,中山东一路两侧的行道路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6年,冬季的淮海中路街头,梧桐树落叶已尽 图片来源 |avezink
1991年,南京西路两侧的行道树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0年全市行道树有29个主要树种,其中悬铃木占60.8%,香樟占15.4%,其他树种占23.8%。2013年,林荫道建设是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是惠及民生的绿荫工程。2011年评选出20条,2012年53条,2013年38条,共计创建命名111条林荫道。完成《上海市林荫道三年(2013--2015年)实施计划》中创建命名林荫道100条目标。
2012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林荫道评定办法”,将林荫道标准分为创建条件(基本条件)和技术要求。创建条件是林荫道必须要达到的条件,主要明确遮阴率,其中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绿荫覆盖率不应小于90%,有研究表明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绿荫覆盖率在90%时,遮阴效果和市民的舒适度最高;其次四车道以下的机动车道绿荫覆盖率不应小于50%,四车道及以上的机动车道绿荫覆盖率不应小于30%,机动车道过高的林荫覆盖率不利于道路的汽车尾气疏散,根据现状调查,机动车道的林荫覆盖率在70%时废气排放效果最佳,且景观效果较好。
技术要求体现在树木养护、设施管理及整体景观营造方面,要求树木生长健康、树冠圆整、骨架均匀,无明显病虫危害,树洞、创面处理规范;树穴盖板平整,树桩、绑扎物等附属设施完好无损;确保行道树整体景观、隔离带绿化及道路两侧环境面貌良好。
由于林荫道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累积,在林荫道创建初期,大部分林荫道树种多为悬铃木,其次是香樟,这也与上海行道树树种比例相一致,在中心城区悬铃木最多,其次为香樟,二者共计占全市行道树总量的约70%。以2000年为界,之前栽植的187条林荫道仅有8个树种,2000年后栽植的34条林荫道树种达到16种,包括悬铃木、香樟、栾树、水杉、榉树、无患子、珊瑚朴、金丝柳、臭椿和重阳木等,其中13条栾树林荫道中有12条是在2000年之后栽植的。树种多样性不断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新优色叶树种单独种植成林荫道,如玉华路无患子、延川路珊瑚朴、丹巴路臭椿和阳光大道重阳木等。
此外,还包含一些混合搭配种植成林荫道的树种,如思贤路由香樟、银杏、朴树和中山杉多排种植,以及江湾城路由香樟、日本晚樱搭配种植,均呈现出独特的季节性景观特色。新建储备林荫道中,一些新优树种也被逐步挖掘,如七叶树、娜塔栎和椴树等。
至2015年末,上海共创建命名林荫道153条、改建提升道路164条、新建储备114条。林荫道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各级绿化管理部门的建设热情也很高,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林荫道的建设工作。2015—2018年每年林荫道命名数量都在20条(段)以上,至2018年底,全市创建命名林荫道共221条,其中城区139条,约占上海林荫道总数的63.2%;郊区82条,占上海林荫道总数的36.8%。至2019年末,上海林荫道命名的数量245条。
将林荫道串联起来,联线连片,能够使林荫道的生态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至2018年,上海已形成多个林荫片区,如:黄浦瑞金二路林荫片区、徐家汇林荫片区、静安胶州路林荫片区、闸北公园林荫片区、普陀曹杨林荫片区以及和平公园林荫片区。并且通过逐年的规划建设,加之此前改建提升、新建储备道路的创建命名,新的林荫片区已初步形成,如徐汇长桥地区、漕河泾开发区以及普陀甘泉地区等。随着林荫道建设的逐步推进,届时林荫道的连线成片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现今的宛平路(上)衡山路(下)林荫道 图片摄影 | 沈思睿
绿化是城市设施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上海对于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全球城市,描绘出“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美好愿景,而林荫道无疑为街区漫步打造了最适宜的环境。
参考
文字资料:《上海园林志》《上海市政建设志》
历年《上海年鉴》等
许晓波:“上海林荫道建设与展望”
部分资料来源于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