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公园里的莎士比亚,电脑上一查,这个标题竟是2003年就打好的。今年是莎翁逝世400周年,它不期而然地又跃入了我的脑海。
这里说的公园是纽约中央公园。都几十年了,它每年组织世界级的莎剧表演,就放在园内那个有山有水的实境小剧场里,几乎年年都延续一整个夏季。最诱人的一点是,这殿堂级的演出是绝对免费的———为了公平对待全世界的公民和观光客,中央公园每天下午两点开始发放戏票。不管是谁,您必须亲自到场排队才能领到票子。每人可领两张当晚的戏票,票子不准买卖,也不接受预订;不管你多么有钱多么自矜身份,你不亲自到场,晚上看戏就免谈。
园方近年来有了点小的改革:可以提前在中午12点发放戏票,每人两张,限领两场演出票。另外还有一些温馨的亲民规则:1.观众可带轻质饮食;2.如戏已开演,迟到者不能按原票坐座位,管理人员有权随机安置;3.幼儿坐大人膝上,不能带儿童车;4.每晚八点开演风雨无阻 (除非是危及演员安全的坏天气),观众不许打伞 (会发放雨衣);5.戏票发放座位均由电脑随机分派,不保证先到者一定得好座位。而最可贵的补充是:每天晚上,只要安全状况容许,剧场会在演出前几分钟发放一定数量的临时站票或见缝插针的散座票。这一点非常温馨,是照顾临时游客或外地人的。
这样,不管你是谁、什么身份、从哪里来,就都有可能观赏世界一流的剧团搬演的莎剧。除了水平一流,这里的演出风格也变幻多样:有传统的话剧,也有歌剧、舞剧和现代芭蕾,更有对莎剧现代派的崭新诠释。
记得25年前,我在中央公园看过《奥赛罗》,这也是我迄今看过最棒的莎剧演出。世界一流的演员阵容、最好的乐队和舞美设计,最难忘的是第一次看到的真山真水的背景。这剧场就在湖边古堡内,一半在岩边草地一半是悬崖峭壁。入夜,尽管时值盛夏,但曼哈顿是个岛,海在左近,难免朔风呼啸;近处高树如桅,整个舞台像是一艘巨舰,阴风猎猎如潮,公园里小动物又多,天籁齐鸣。再加上演员们都很投入,凯西奥的无辜、伊阿古的卑鄙阴鸷、苔丝德蒙娜的纯洁无助和奥赛罗的憨直与妒火……那气氛似乎震撼着整个苍穹。我在夏夜的风中抖得像片树叶,觳觫惊异于人类的情感能够被这样淋漓尽致地呈现。那时,我已经在大学讲堂上教过十年莎剧了,可自那一刻起,我觉得我不再敢在课堂上讲解莎翁。我学生们的课堂应该是中央公园的夏夜。
其后,2003年也看过 《亨利四世》。这是对莎士比亚全新的现代派诠释———用的是莎士比亚的本子,演的却全是上世纪世界大战的血腥和悲剧。名为“亨利四世”,演员穿的是轴心国和英法等同盟国的军装。舞台上纳粹和英法军旗翻飞,也有了手枪和大炮的道具,用一流的舞美,搬演20世纪的血腥故事。这种诠释让人耳目一新,其实内容颇忠于剧情,又透露出怪诞的现代哲学观。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是,在舞台中央魔术般突然从地下升起了一个淋浴莲蓬头,一位年轻黑人女演员当着万千观众面一件件衣服脱光一丝不挂地在追光灯下从容淋浴;那场景,那静穆中有一缕圣洁和大写人的尊严。
再以后,演出芭蕾 《仲夏夜之梦》(曾因裸体等原因一度被停演,但最后终于胜诉复演)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我常因冗务无暇领票而憾赋阙如。今年是莎翁400年祭,这个夏天中央公园连演四场大戏来纪念———《罗密欧与朱丽叶》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驯悍记》 和 《第十二夜》,包揽了悲剧、喜剧、历史剧和浪漫抒情剧等多个剧种。
公园里的莎剧演出是免费的,但免费并不是不花钱。世界一流的演职员、乐队、道具、灯光……世界最高消费城市的花销,当然需要有人埋单。这里付费的人是隐姓埋名的,是某些懂事的有钱人和社会公益组织做的善举。一整个夏天的狂欢,花费当然是天文数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富人学会高贵是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在夏天的纽约有不错的呈现。除了莎剧,这里还有其他世界一流的演出,都是全免费———我在中央公园看过帕瓦罗蒂,也跟七万五千人一起参与了流行歌星保罗·西门的狂欢歌会,那经历至今难忘。纽约不愧为世界之都,这类演出虽然免费,却绝对秩序井然,虽然观众狂欢、万人如堵,但演出场地留出的巨大如足球场般的防火和急救车道都无一人越界,演出现场也无抢劫和偷窃的报道。更难得的是,这样大型且持久的演出季,都没有黄牛出没,就连纽约遍地可见的流浪汉也从不来公园排队拿票,倒卖赚钱。
其实,除了演莎剧,中央公园里还有很多跟莎士比亚有关的设计。园内有一座莎翁雕像,莎士比亚身披斗篷,神采奕奕地向前奔波,风尘仆仆,不舍昼夜。园中园里还设有“莎士比亚花园”,它坐落在布鲁克林植物园的小角落里。据说这个小小的花园里种植了莎士比亚戏剧中涉及的大部分植物。有些植物不好找,是从世界各地征集来的。我记得我国也有诗经、楚辞中的植物辞典之类,但如果我们也能来这样的一个活体展示,该是多美! 纽约公园里的莎士比亚花园好像不止一处,可见这个点子多么受欢迎———这个老头儿在这里多么受欢迎。
记得早在1998年,我在美国校园访问一位来自莎士比亚故乡的姑娘时,这位英国的莎学博士就慨叹世界莎学研究中心早已不在英国而在美国了,因为美国人可以用最高的薪金、最好的条件,把世界上最牛的顶级莎学家都挖过来。我现在觉得,纽约人对莎士比亚的爱是以各种形式呈现的,其中最高贵的形式,还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