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定
我童年住在长沙,家门口有一口井,与贾谊井同源,用麻石 (花岗石)砌成很坚固的井台,井台四周有沟,沟的外围有麻石护栏。
在城区,像这样的古井,到处都有,主要分布在易家坡、坡子街、潮宗街等老城区的街巷里。有的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声显赫的白沙井,据说凿于春秋时期。
被称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不想居长沙,一是因为屈原就死在汨罗江,容易使他很伤感,二是认为“长沙地处卑湿”,将对自己的身体不利。他是汉儒里面早夭的一位,只活了三十三岁。他死前哭了一年,据说因为梁怀王刘揖上朝时不慎坠马身死,贾谊认为事故与自己有关,未尽到太傅 (老师) 的责任,内疚致疾。他的 《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等都很有名;赋文有 《吊屈原赋》、《鸟赋》等等。在他的故居里也有一口井,但我以为,这“贾谊井”很可能并非贾谊亲凿。根据 《史记·河渠书》 记载:“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那时候各地迫于水患,北方又缺水,很多地方都凿井。但南方凿井起于何时,是一个疑问。说贾谊井是“天下第一井”,就未免附会,既然白沙井凿于春秋,贾谊井又如何称得第一呢? 很可能是后来居此的人开凿,以贾谊之名授之。可见当时“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史实。
至今,长沙知名的有水风井、观音井、伍家井、桂花井、彭家井、路边井、青石井、化龙池等。据说至今汩汩喷涌的白沙井,曾差一点被“开发”。现在已建成了白沙公园,井台经过改造,比原来大了,井水常年就是那个水位,怎么也用之不竭,洁净甘甜,名扬四海。
过去长沙没有自来水,附近街坊邻里的饮用水源就是古井水,每天早晚,来提水、洗衣的人络绎不绝,水质清洌(井水有一股特别的香味,与河水不同)。南北朝诗人范云有 《悲废井诗》:“因旧未尝改,缘甘故先竭”,但长沙的井水却历久未竭。以后有简易的自来水,靠高高的水塔输送,长沙城里“地下有井,天上有塔”,都是水资源。
此外,靠近大西门一带以及直通河边的坡子街、道门口、八角亭、开福寺等等,当时就是用河水。长沙有专门卖河水为生的人,那时候大的单位,如酱园、旅馆、学校、饭馆及轮船码头附近的大小商号,用水量大,就雇用专人挑水,每天定时将河水送到指定的地方。
还有一种零担,就是拖着水车,沿街叫卖:“河水哪! 新鲜的河水哪!”像喊,也像唱,一口长沙腔,悠远苍凉。需要水的住户,听见叫卖,就提着桶呀盆的围上来。水车其实是板车,上面载着一个椭圆形的大木桶,木桶的底部有一个木塞子,一拔塞子,水就哗哗往外冒。卖水的还自备一担水桶,以备有人要送水上门。
记得一担水是二百元 (折合现在二分钱)。板车的轮子是木制的,尽管外沿钉一圈橡胶皮,在高低不平的麻石街上行走,还是一掀一坠、一颠一簸,桶盖又不严密,于是水花四溅,走到哪、水撒到哪,令人觉得挺可惜。多不容易从河边取水,送到街头巷尾,卖水人的劳动真是不值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