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吴小如临《虞恭公碑》
沈莹莹
一九九九年冬的一个周末,时读大二的我偶尔走进了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的一间阶梯教室,室内人头攒动,喜气盈盈,讲台上一位八旬老人正在用悦耳的京韵讲解《醉翁亭记》中的“蔚然而深秀”的意趣,说者娓娓道来,出神入化,闻者如沐春风,耳目为之一新。演讲者就是吴小如先生。
二〇〇五年,经朋友介绍有幸登门拜访小如先生,在两间半仄室里,与两位相濡以沫的老人接谈,由此结下一段师生缘。由于夫人行动不便,需要寻医问药,我便荣幸地担任了一部分的跑腿工作。自 己才疏学浅,一开口就露怯,先生不以我为朽木,经常告之以读书为人之道。有时上门领差,适逢先生在临帖,我就轻轻踱到书桌边,先生冲我微微颔首,又进入了 自己的书法世界,
我屏住呼吸,书房安静至极。先生提携后进更是不遗余力,曾有半年时间,每当我取药回来,先生就在书房为我讲授 《古文观止》美文一篇,在半讲课半聊天中先生将一生治学心得倾囊相授,粗粗算来不下四十篇。先生对他人的小小帮忙,总是“涌泉”相
报,为我讲解 《古文观止》,便是希望以此弥补我时间上的耽误,更希望我能学有所成。二〇〇六年某日,周一良先生的公子启瑞先生来串门,小如先生指着自己写好的那叠厚厚的宣纸作品说:“这通 《虞恭公碑》终于快临完了。”扭头指着我说:“等我这通字写完了,就给她。”初以为听错了,之后一阵欣喜。得到先生的得意之作后,我又发愁了,自己是一个穷学生,怎么保存这份深情厚爱呢? 装裱还不敢奢望,暂且用一个防潮袋子装着。夜深人静时,打开看看,如乞人于暗室中欣获无价明珠。二〇〇九年我恢复了之前由于休产假而中断的跑腿差事,尽管自 己的生活也很忙碌艰辛,但能为先生“跑腿”确是人生中最荣幸的美事,其他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偶尔带着儿子串门,夫人就嚷着要阿姨拿出冰箱中珍藏的远方子女寄来的外国巧克力,夫人自 己都舍不得吃。先生会郑重其事地对“小友”说:“只要你乖,好吃的都给你。”每到春节,先生就给我一个大红包,说是孩子的压岁钱。有人带着点心水果来看先生时,先生
不等别人下楼,就打电话催我去拿了,说是给“小家伙”的,生怕放久了不好吃。中秋前的一个下午,我上门送药,恰好钮骠先生及夫人来看望先生,吴先生指着桌边的一大盒月饼对钮先生说:“你们给的月饼我给小沈了。小沈,你拿走吧!”这一年,先生患脑梗,右手颤抖,写不了字,先生写下:“手不能执笔,毋宁死。”幸先生眼力脑力极佳,读书不辍,从当代小说至古人文集,无不博览。看着这位“书已读完”的老人,我深深地感佩先生在苦闷与孤独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二〇一二年,先生九十寿诞,老弟子们 出资为老师出版纪念文集 《学者吴小如》,先生不无调侃地说:“没想到能活着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夸赞。”我忝为责编,而这本书也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件成果,欢喜之余,欣慰自 己能为先生做点正经事了。我向先生提出要编辑出版他的作品,先生竟应允了。一连两周,先生坐在书房椅子上,让我坐小板凳上,将角落里一包一包落满灰尘的档案袋打开,让我一篇一
篇地整理,已出版过的放一边,未出版的另放一边。这时,先生似乎又回到了当时写文章的情境中,忍不住拿起文稿一字一句地看了起来,脸上是温润饱满的微笑,像一位辛勤的老农面对满眼的收成。这个时候,我不忍打扰先生,甚至希望时间就此凝固。有时我也问自 己,先生的这些文章马上可以付梓并传之久远了,而先生“旷日持久”临完的 《虞恭公碑》 何时才能面诸世人呢?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一日,先生溘然长逝。年底,先生次子吴煜来京,我将出版先生所临 《虞恭公碑》 的想法说了,吴老师非常支持,愿意将先生的一部分稿费拿出作为启动资金。春节后,琉璃厂的一位朋友很用心地帮我用最好的材质装裱,《虞恭公碑》 终于穿上了一身雅致的服装,就像先生当年对自己的着装要求那般端庄。天津古籍出版社的赵娜女士,编辑过先生的诸多著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此书的编辑工作。书前序文有幸请到了吴先生弟子、北大教授陈熙中先生、吴玉如先生弟子韩嘉祥先生执笔,嘉祥先生还主动提出为本书题签。还有众多师友们的帮助,都令我铭感难忘。
曾看到徽派古屋上有这样一副对联:“白璧无瑕成大器,青松固守葆长荣。”我觉得以此联形容先生之为人为学,也是恰当不过。但愿 《吴小如临虞恭公温彦博碑》的出版,在帮助后学了解吴先生书法的同时,也能将先生的白璧无瑕、青松固守灌注到更多人的生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