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白鹿原》剧照。秦海璐饰演仙草。本报资料图片
新近荧屏上,不仅涌现出好评如潮的如《中国诗词大会》 《朗读者》 《见字如面》 等综艺节目,而且也有电视连续剧 《白鹿原》这样的力作,一扫“以咀嚼小悲欢为大世界”的儿女情长戏和宫斗戏、阴谋戏、谍战戏成堆的精神雾霾,令观众精神振奋。
中华文化因其优质基因和优秀传统而令国人自信自豪。《中国诗词大会》 使“礼乐之邦”的诗歌国度亿万观众复甦了诗心,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毛泽东诗词,其间蕴含的哲学理念、道德追求和人文精神,是那样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都可以为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智慧,为治国理政、全球治理、道德建设提供智力资源。正是诗词中流淌洋溢的那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哲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信仰,“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处世准则……让荧屏上的主持人董卿、几位嘉宾和百名选手,与亿万寻常百姓家的中华观众产生了精神深处强烈的文化共振共鸣! 这正是文化自信使然,也正是艺术魅力使然。
中华文化因其长于化人养心、提升境界而令国人自信自豪。《朗读者》 和 《见字如面》便雄辩印证了这点。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此乃中华优秀文艺传统之要义。记得刘勰在名著《文心雕龙》 中专辟 《鉴赏》 章,明言真正的艺术鉴赏首先鉴赏者须进入“虚静”。我想,如欣赏齐白石的国画,你不首先进入“虚静”,怎能悟出其“似与不似之间”的绝妙佳境? 但毋庸讳言,在娱乐化大潮中,这种中华文艺鉴赏首先须“虚静”的文明传统竟被首先须“浮躁”的肤浅陋习所取代,似乎艺术鉴赏不再需要追求思想启迪和精神美感,而只需满足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现在好了,感谢 《朗读者》和 《见字如面》 以可贵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靠名家与平民“朗读者”极富文化魅力与美学张力的声声朗读,靠那一封封值万金的书信传递的情感的精神穿透力,硬是成功地驱散荧屏上曾刮起的那股来势不小的娱乐化、低俗化、庸俗化邪风!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
电视剧 《白鹿原》 则把陈忠实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搬上了荧屏。该剧忠实于原著独特丰厚深沉的文化意蕴,发挥了长篇连续剧独特的审美优势,把作家陈忠实通过长期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对半个世纪来在封闭的白鹿原山村里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对人性的戕害、异化的独特文化思考和审美艺术表现由文学语言成功地转化为视听语言。笔者以为,电视剧 《白鹿原》 坚守的历史观、美学观与辩证法,是胜于同名电影、话剧的。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电视剧较充分地注重了文学语言思维与视听音像思维的异同,小说以文学语言为载体,通过假定时间,形成叙事链条,没有具象,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激发读者产生对应的空间联想,以完成鉴赏;而电视剧以视听音像为载体,通过假定空间,靠蒙太奇形成叙事链条,是有具象的,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激发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譬如,读曹雪芹的小说 《红楼梦》,那大观园是靠作家用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并无具象,一百个读者会凭借各自的想象力想出一百个大观园来;看电视剧 《红楼梦》 则不然,荧屏上的大观园是有具象的,美工师设计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因此,电视剧充分注意了在历史剧变和人性尤其是性的具象呈现时把握好“度”,以此来保障全剧思想导向、文化意蕴和人性深度的审美表现。
文/仲呈祥(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