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周梅森、导演李路、以及在网上火起来的吴刚都承认,如今《人民的名义》正以一种超越设想的方式传播开去。
就当多数观众还在揣测终极大反派究竟属谁时,关于该剧的娱乐化解读也越来越多。例如李达康的粉丝和高育良的拥趸竟在网络空间戏谑着互撕了一把;又如沙瑞金与李达康的“沙李配”、侯亮平和陈海的“海猴CP”等,都在社交平台上异常火爆;还比如,李达康、陈岩石、祁同伟等一众角色,无论忠奸,都被年轻人取了英文名。
有人担心,如此娱乐化阐释会消解了剧集原有的厚重。在他们看来,忙着把剧中人送作对,或者对表情包乐此不疲的年轻人,其实并未真正看懂《人民的名义》,至少懂得不够深入。但也有人反驳,若不真懂,为何能有对李达康“背锅侠”“傻白甜”和“我为GDP代言”那样的准确提炼。
其实,无论争论结果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荧屏前守候着太多“自来水”,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喜爱。有看过原著小说的读者按捺不住剧透的冲动,有活跃的90后、00后按习以为常的方式截图制作表情包,还有痴迷于官场小说的人以深文周纳来解读官场人身的依附关系——凡此种种,固然都是脱离了文本之后生出的趣味,但起点无一不是对原作、基础文本的不忍释卷。
若放眼更多剧集,《人民的名义》所引发的解读潮流绝非孤例。重播的《大明王朝1566》刚被热炒了一把海瑞与王用汲的“海王CP”;日前收官的《鸡毛飞上天》再次把男主角张译送上了“网红”位置;同样以群像著称的《北平无战事》,也派生过陈宝国、王庆祥等人的表情包截图;还有去年播出的《少帅》,关于李雪健的演绎方式更被90后剪辑出了“鬼畜版本”。这些正剧会引发如此多娱乐化的解读,除了剧集本身有品质作保,更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别小看中国之少年。
不容小觑的中国少年有着端正的三观。导演李路说,剧组里几名90后剪辑师,对着陈岩石追溯扛炸药包的那段回忆,逢看必哭,“他们感恩战争岁月里为人民流过的每一滴血”。不容小觑的中国少年,有着与他们的父兄一辈相似的价值观。编剧周梅森记得,《人民的名义》在清华大学里举行的开播仪式,吸引了满满当当的年轻人。他引用的《毕业歌》的歌词“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赢得了这批95后巨浪一般的掌声。
“我没想到的是,这部剧有60%以上的观众是年轻人,是那群我在开播前还在指责他们‘浅薄’‘脑残’的年轻人。当他们放下手机里的玄幻小说,开始争相讨论《人民的名义》时,我被深深震动了。”这是周梅森的心声。
所以,某些影视剧制作方不断抛出“年轻人的品位”,被再一次证伪。《人民的名义》掷地有声——中国少年同样热衷于获取正能量,他们对精神上的诉求,不比60后、70后少一分一毫。观众的品位不因年龄而分层,唯有真正的好作品才可打通代际的涵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