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你一定收到过这个表情包——
看第一集的时候,译林君着实吓到了,心想张东升真的是太“心机”了,嘴上“我还有机会吗”,手上却很“诚实”。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译林君意识到一个事实(相信大部分观众也意识到了),那就是——朱朝阳或许比张东升更“心机”。
成年人往往喜欢用天真、单纯、稚气来形容少年,殊不知少年心中也有一方“隐秘的角落”。“少年”“少年感”“少年视角”同样也是文学时常涉及的主题和手法。今天,译林君推荐的这本书正是以一个十一岁少年的视角,勾勒出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画卷与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这本书就是 《比利时的哀愁》。
1
《比利时的哀愁》是“比利时明亮的灯塔”雨果·克劳斯自传性质代表作,被称为是欧洲大陆的《百年孤独》和《铁皮鼓》在比利时的变奏。这部比利时的灵魂传记,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认定为“二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青年时期的雨果·克劳斯
《比利时的哀愁》的故事时间从1939年到1947年,是主人公路易斯从11岁的少年走向成年的时期,也是比利时这个国家经历二战又艰难重建的时期。
在译者李双志看来,《比利时的哀愁》是一部非常有“少年感”的小说。
主人公路易斯以一个11岁少年的形象出场,这本书覆盖了他的整个青春成长期,从11岁一直到之后八年的历史,一直到他成年为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另外一个理由是,这部小说从叙事上来说贴近于非常强烈的、倔强的、顽强的,同时又充满了忧郁和幻想,以及非常多的精神上的混乱,这正是少年感的一个体现。
这种“少年感”不是许光汉,也不是刘昊然,它是一种不满,是一种不安,是一种不屑,是一种不屈,也是一种不急。
《比利时的哀愁》电影剧照
2
每个人的少年时代,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比利时的哀愁》中,主人公路易斯的少年时代,正值二战时期。书中把路易斯的个人命运和整个时代的动荡完全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的写一个校园生活,或者写一个家庭生活,这个家庭和校园同时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比利时的哀愁》电影剧照
在这个被纳粹观念不断渗透的环境里,路易斯的思想既天真又怪异,还带着些许令人不适的恐怖色彩。比如,路易斯的妈妈要生孩子,路易斯总会以为妈妈从高处摔了下来,等知道了真相,他又会想:“母亲们的肚子痛起来,有了所谓的阵痛,就会赶紧挪到厕所里,蹲下来,使劲一拉。那一团东西还来不及分解就会立刻被女邻居们从水里捞起来,放到厨房桌子的油布上。在这上面,父母柔声闲聊着,把这团东西捏出个小孩来。”
整部小说中,少年的想象少了很多天真的童话色彩,多了的是懵懂强化的残酷感。路易斯经历了时代的创痛,又经历了自己的生命能量的爆发和生命能量与这个时代之间的对抗妥协,然后交融,然后又分离的这样一种状态,这种少年感是更加复杂的。
3
说到“少年视角”,除了《比利时的哀愁》,李双志老师也提到了另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
说到少年视角,我一般会分成两种,一种就是青春小说,我们的80后90后作家最擅长的就是青春小说。另外一个,就是在现当代文学里面也非常多的,比如 塞林格写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代人的迷惘,青春的奠基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看到了成人世界里的种种虚伪,他的反叛和拒绝,他的愤世嫉俗,与外在社会格格不入,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
而在《比利时的哀愁》里,比利时的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赋予了这种“少年感”与众不同的一种哀愁。
晚年的雨果·克劳斯
《隐秘的角落》里刻画的少年令人惊奇,文学作品中的少年同样精彩。路易斯的哀愁,是比利时的哀愁,更是整个欧洲的哀愁。
看完剧里少年的隐秘,不如再看看书里少年的哀愁,感受成年人难以感受的少年情结,体验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特定命运。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孙欣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