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
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往年在校园里度过的端午节,有食堂里热腾腾的粽子和各类节日活动。
今年,不争咸甜,我们换个角度看端午。
西晋《风土记》记载,“端午”是仲夏的开端。从这一天起,万物皆盛,天气燥热,蛇虫出洞,于是人们得准备艾草、菖蒲、雄黄等,用最热烈的方式来祛病防疫、迎祥纳福。这就是最初的端午,是夏日里最不平凡的一天。
如今端午过的千篇一律,而好吃的粽子却百里挑一,粽子的甜咸之争成为了永不过时的话题。不过端午又岂止是甜咸党能说的尽的,我们所捍卫的远不止南北的咸甜差异,而是童年和回忆,是属于故乡的端午民俗。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 《浣溪沙·端午》
苏轼在这首词中描绘了北宋端午节的一些民俗,例如用芳兰草沐浴、缠五彩绳。
红、黄、蓝、白、黑,这五色为吉祥色,寓意着祈福纳吉辟邪。端午节儿童用五种颜色丝线合并成的缕索缠绕在手腕、脚腕或脖子上寓意着驱邪除魔,祛病强身,而且五彩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挂五彩是北方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因而端午节又称“小儿节”。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汤显祖 《午日处州禁竞渡》
这首诗中,汤显祖提到了置办菖蒲、竹叶、雄黄酒等为端午节做的准备。
端午节前后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因此人们会将雄黄酒涂在小孩的额头、耳鼻、手足心处,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 陆游《乙卯重五诗》
“重五”即五月初五,陆游吃过了粽子,在高冠上插艾草,又忙着储药、配药方......
艾草在端午节前后香气最为浓厚。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所以家家户户都将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同时艾草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由于具有仲夏驱蚊虫功效,又是时令植物,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会选择在端午节插放艾草。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还有专属的风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海南
端午节是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海南岛的澄迈县,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各地的人们,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万人共泳。
2.福建
福州端午旧俗,一般临近端午的5天内都要吃指定的食物,初一吃糕,初二吃桃,初三吃田螺、海螺,初四门前挂艾草,初五吃鸡蛋,以求来年平安。此外,也有“戴香袋、插艾叶、刺五毒板、喝午时茶、写午时书”的说法。
3.台湾
台湾台南的一些地区在端午节会吃煎堆,煎堆又叫炸麻薯、麻团。这些地区在端午节期间进入雨季,相传吃煎堆是为了祈祷大雨的停歇。
4.重庆
重庆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沿街游行。
5.陕西
陕西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6.江浙
江南的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包括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7.甘肃
甘肃端午有吃面扇子的习俗,用发面蒸制而成,呈扇形。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
拥有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作为民俗大节,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发展了不同的习俗——侗族的浴兰习俗,藏族的采花习俗,瑶族的洗浴习俗,朝鲜族的运动会习俗,达斡尔族祭庙的习俗,仫佬族的赶虫保苗习俗......
情怀端午,不只粽子的咸甜,不只节日的仪式,更是对乡土文化的守护,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而粽子也从来不止是一种食物,而是一份关心,一份甜蜜和一份陪伴。
相隔千里的同学们,无论以何种方式过节,或到食堂买一个粽子;或在家里吃一个粽子,最好的祝福就是:端午安康!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