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大家的社交话题貌似都被天文学霸占了。
比如,今天(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直播间里,除了收获到全国人民对祖国祝贺之外,还有不少真诚的许愿:“希望我能成功上岸”、“祝弟弟中考成功”……
两天之前(6月21日),大家的焦点则是21世纪以来最大的日环食——“金环日食”。
这次日食,太阳直径的99.7%都被月亮完全遮掩,从观赏性上来说,甚至比日全食更难得一见
据说,这次日食最精彩的时刻只在分秒之间,要是能看到这枚完整的金环,那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But,阿信身边的小伙伴们却说,这次的日食加上水逆,运势会衰出新境界,是时候看看占星师的微博找点补救措施了……
So……作为一个有着4000年天文史的文明古国,今天就先来聊聊,为什么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借助天象许愿、占卜呢?
1.占星学与天文学一对难解难分的“双生子”
其实,关于占卜、许愿、运势测算这些话题,还蛮容易引起代际冲突的。
毕竟,对于妈妈奶奶那两辈人来说,大概只有从生辰八字里才能解读出人生的奥义。
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宇宙探索时代的新时代青年来说,真正的运势,必须得到“宇宙科学”的加持,才具有信服力。
对,我们一边鄙视八字算命是伪科学,却一边投入星座运势的怀抱。
表面上,当代年轻人的运势观十分符合现代科技潮流,但背后,也只不过是一套流传了 数千年之久的西方星占学把戏。
其实今天我们谈论的星座、水逆等等这些,用专业行话来说,属于“生辰星占学”或者“天宫图星占学”。
它的核心是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由星占学家推算出此刻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在黄道12宫中的位置,再由这些星象绘制出的一幅 “算命天宫图”。
凭借这张图,星占学家就可以预言这个人一生的祸福和命运,包括身体是不是健康,人生是不是顺利等等。
这种做法,最远可以追溯到划分出了黄道十二宫的古巴比伦文明,传到古希腊后,古希腊人使之发展得更精确、更精致,并且基本定形并流传至今。
克罗狄斯·托勒密,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占星家
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如托勒密,同时也是著名的星占学家。
托勒密留下了经典的星占学著作《四卷书》,在整个中世纪,这被认为是星占学的圣经,就像他的《至大论》是天文学的圣经一样。
还有,被作为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的开普勒,背地里还是那个时代在全欧洲都相当有名的星占学家。
有一阵子开普勒非常贫困,他不得不靠星占学谋生,他编星占历书卖钱来维持生活,因为这种历书发行量很大。
开普勒曾经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为一场战争占卜,虽然结果对皇帝有利,但还是会劝谏皇帝,打仗不能光信这种有的没的,很良心了
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直至17世纪,星占学家在西方社会则扮演着更加重要的多重角色。
他们一方面是医生,给人看病。
因为古代西方的医学理论和星占学密切结合在一起。比如服用药物,那时的医学理论相信,要看天体运行到什么位置上,服药才会有效。
在乔叟著名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里,有一个医生,他整天讲星占学,要看好了时辰才能对病人下药
另一方面,星占学家还扮演着今天的心理咨询医生的角色。
当时老百姓和达官贵人,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比方说求职、恋爱、家中财物失窃,等等,都会去找星占学家。
之后,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兴起,星占学的市场才逐渐减小。但是它从来也没有完全退出。西方今天仍然有很多星占学活动,连某些美国总统也信星占学 (如里根总统)。
今天,星占学早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于东西方年轻人世界中的潮流文化元素。
2.中国古代,占星是一种国家行为
星占学并不仅仅是西方专利,其实通过天象进行占卜,中国的历史更为久远、理论基础也更为深厚。
只不过与西方注重于个人零售业务不同,中国的星占学往往都是承接的国家大单。
江晓原教授在其《中国星占学类型分析》一书中将中国古代的这种星占学形象地称作“军国星占学”。
天文学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早就已经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正是通过历史记载中与上天的频繁“对话”,中国古人丰富的思想才得以呈现。
法国天体物理学让-马克·博奈-比多在《4000年中国天文史》中就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空就是中华文明思想的源头。
中国古人讲“天文”,观天识象,实则是在占星。自遥远的夏朝起,人们有了最早的宇宙观,他们将天与地直接对应起来,并认为君王就是联系天地的中间人。
198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濮阳附近的一座墓中发现了与中国古代方位有关的最早的天文图
东汉,刘向结合“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了“日者天之象,君父夫兄之类,中国之应也”,也就是说太阳代表君王,而一旦发生了日食,太阳被黑暗掩盖,就预示着君王乃至国家即将处于危机之中。
例如,《乙巳占》中就写到:“日蚀,则失德之国亡。日蚀,则王者修德。修德之礼,重于责躬。是故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开元七年(719)五月日食出现后,唐玄宗就“素服以候变,彻乐、减膳,命中书门下察系囚,赈饥乏,劝农功”。
这里“素服、徹乐、减膳”,即帝王“责躬”的修德活动。
《张果老见明皇图》
君王们必须解读天象,才能明白上天的旨意,这一特性使中国的天文学成为官方首要科学。
科学家,包括天文学家和占星家,为君王的决策提供依据,如同现在的外交和军事顾问。
不过,这种特权有时却并不令人羡慕。对此,公元前7世纪的《尚书》政典篇中记载: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马王堆出土的《彗星图》
另外,根据江晓原教授的研究,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古代占星的吉凶对比,大概是一比九。
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是道德化、人格化的。古人认为,上天是扮演着严父的角色,严父很少表扬孩子,只会指出不足,这其实是传统人伦在政治层面的一种映射。
所以,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说,有事没事最好不要求助于天象,一般都不会有好结果的,何必给自己添堵呢?
3.中国古代天文学究竟有多辉煌?
对于古代中国来说,虽然是一种近乎迷信的观念支撑起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但这也不能掩盖住中国天文学的光芒。
在近代之前的4000年时间里,中国人一直是世界上最为勤勉、最为精确的天文观测者。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1442年的明朝初期
历朝历代的皇家天文台都有专职人员负责,他们日夜不停地进行天象观测活动,为后世留下极为丰富的天象记录,这使得中国古代对很多天象的记载在世界各文明中是最丰富的,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
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但为我们了解天文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大量资料,有些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全人类最为珍贵的科学遗产之一。
例如,中国古代对日食的记载达到了一千次以上。中国已知最早的日全食记录被刻于商朝的甲骨之上,但由于其中的纪日信息不完整,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这次日食发生的具体日期。
记录有日食的甲骨文
从周朝开始,中国的日食记录变得更加完善,不仅有日全食,还有大部分的日偏食。一般来说,发生日偏食时,太阳的亮度不会发生明显的减弱。
在《春秋》一书中,至少有37次日食被记录了下来,这使其成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日食典。
如今我们可以计算,在《春秋》涵盖的历史时期内,有近250年,曲阜可以观测到的日食有95次,其中只有44次是食分大到足以遮挡太阳直径的一半以上(即食分大于0.5)。
在这些日食中,有近60%都被记载进文献中,公元前575年之后,这个比例上升至80%,这也说明了观测的有效性和文献的可靠性。
汉朝之后的几个世纪以来,日食记载的详尽程度在不断地提高。
这些内容对研究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很有价值。
人们通常用一天作为时间计量的基准,然而长期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的自转不是匀速的,这就使得在天文学中不得不采用历书时和原子时系统,以区别依据地球自转而确立的世界时。
通过中国古代日食和月食发生时间的记录,现代天体物理学家可以证实地球自转是长期减慢的。
虽然如今的一天比一个世纪之前只多了大约0.001~0.002秒,但别小看这个微不足道的数值,它经过日积月累会变得相当可观。
倘若回到公元1000年,这个时间的累积量就有30分钟以上,如果是公元前700年,累积量更是高达数个小时。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发现实际上都曾经存在于中国。
中国的天文学经历过“荣辱兴衰”。自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带来欧洲科学革命的新知识后,中国传统天文学就如同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样,在一段时期内逐渐衰落,并大幅落后于西方。
如今,中国人正在迎头赶上。得益于FAST望远镜等一系列的天文学进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之一。
5月5日,海南文昌发射基地,“胖五”点火瞬间。图:微博@人民画报
2020年5月“胖5”升空“天宫”开建;6月,来自嫦娥四号任务团队的3位中国航天科学家,荣获了2020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的最高奖项——世界航天奖。
不出意外,7月,中国人将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10月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
在探索未来的路上,我们正在走入宇宙深处。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