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法战争时期清朝的文武大员明显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双方打了不少笔墨官司。主和派的李鸿章认为法国不可战胜,让法国吃点儿越南豆腐,无可厚非,可以用越南的牺牲换取暂时的平安,法国入侵越南不过是“伏边患于将来”。而张之洞、张佩伦等主战派则提出了相反的主张,他们认为法国虽然是土豪,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可以在局部战场上靠烧钱耗死法国(我用三万人,岁饷不过百万;法若用兵三万人,则西兵饷巨,力且不支,相持日久,法既外惧德人,内耗兵饷)。二张还认为法国人外债没有还完,“困于国债,兵疲铜困”,清朝甚至可以烧钱策反法军倒戈一击。两派的具体言辞我们就不一一列表,咱们不玩文科生那套,直接上大数据说话。
首先李鸿章虽然怂,但对法国的总体实力认识更清。他得奏折中说法国有铁甲新船四十余,实力远超中国,符合实情。1884年法国海军总吨位是41.4万吨(是德国的近三倍),清朝海军总吨位是4.79万吨;法军每年还征召15万人进入陆军服役,法军实力远不是张佩纶臆想的“收合余烬之法”(张佩纶还小瞧了同时代日本的战力)。张佩纶还认为法国的铁甲舰无法进港,无需害怕,认为法国陆军在越南只有2000多人,因此一个劲地鼓吹不要怂,借法国扬名立万,论“辱法”他老人家可是专业级(最后他的下场也是悲剧级)。
其次李中堂低估了法国的野心,在这方面主战派倒是未雨绸缪。早在开战前,驻法国大使曾纪泽就就认为法国的野心包括滇西和粤西的矿产资源。这和张佩纶等人意见一致,和法国人的图谋非常接近,法国报纸上公开扬言就是要以越南为基地,占领整个中国西南市场,开拓西南和两广的资源。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法国的战争资本,看看主战派的消耗战主张能否成功。张佩纶和张之洞都认为法国还在赔偿普鲁士战争欠款,这是以己度人,法国早在1873年还清清战争了赔款。当时的法国不但不是“杨白劳”,它反而是整个欧洲的大债主,有“高利贷资本主义”的诨名。在开战的1883年法国财政支出是37.15亿法郎,折合白银5.58亿两;法国陆军开支为5.84亿法郎,法国海军开支为2.05亿法郎,法国陆海军开支折合白银1.18亿。而1885年清朝的财政支出是7270万,还不如法国的军费开支,在开战之前主战派的一系列动作(比如驻军越南、修建炮台等等)就消耗了清朝2500多万两白银,相当于消耗了一年清军军费(1891年全国军人工资不过是1800多万两),和法国比起来清朝才是真耗不起。
而法国人在19世纪80年代人均年收入是656法郎,法国家庭年收入1300到4000法郎才算温饱,主战派要收买法国士兵倒戈一击至少要拿出一人数万法郎的才勉强有可能(至少相当于人家温饱收入的十倍),大清是能拿得出这笔钱嘛?所以中华战争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主张都不靠谱,他们是不打(嘴仗)不相识的一家人,弄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战果不足为奇。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