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0年6月14日,就是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逝世100周年祭辰。1920年6月14日,这位伟大的哲人不幸死于正在肆虐全球的“西班牙流感”疫情,年仅56岁。这一令人扼腕的归宿,更似乎与今天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命运构成了某种奇特的共鸣。当然,对于韦伯这样一位思想巨人来说,比起关心“他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关心“他曾怎样活过”——在56年并不算长的人生中,韦伯以他惊人的天才和勤勉,为我们留下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支配社会学》等皇皇数十卷熠熠生辉的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和方法论贡献,也因此当之无愧地被视为社会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史等诸多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乃至得到了“现代社会科学之父”的桂冠。
即使我们不曾听闻韦伯的大名,我们也多半读到过“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句引人深思的格言;即使我们不曾翻阅韦伯的任何一本著作,我们也多半听说过“新教伦理”“诸神之争”“卡里斯马”这些不明觉厉的名词。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深邃浩瀚的思想巨人,我们应该如何找寻理解他的方便法门呢?
《学术与政治》,是韦伯当年面对年轻人发表的两篇演讲,这两篇演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足以成为我们理解韦伯的时代与思想一把黄金钥匙,也是我们理解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真实处境的一把钥匙。100年前聆听韦伯演讲的听众,是亲身体验着“一战”的苦难和幻灭、革命的亢奋与虚无的德国年轻人;而100年后的我们,身处又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常常同样面临着诸般的彷徨和希望、激情与梦幻。在我们的时代,韦伯所预言和揭示的“理性化”的历史洪流,愈发显出其不可阻挡、乃至面目狰狞的一面。我们是否可能在这个灵光消逝的时代中,仍然勇敢地找到自己的“天职”?
百年前的韦伯
韦伯与我们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还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齐名,这三人被看成是为西方社会学奠基的三巨头。
社会学,就是一门研究社会和解释社会的学问,但韦伯所做的可不止这么简单。
他的社会学研究,是用新的方法,来思考哲学、神学、历史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就像“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人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这些问题,可以说,你读懂了韦伯,就可以深刻理解现代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也可以帮助你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处境和意义。所以韦伯不仅是个社会学家,他还是个大思想家。
韦伯这种具有个人特色的“社会学”研究,其实和他自己的人格特质紧密相关。韦伯曾经将自己称为“西方文明之子”,所以他的整个精神特质有点像我们古代的传统士大夫,是要继承学术和文明的传统,为历史与民族贡献生命的。所以我们将把韦伯当作一个承载西方学术和文明的大思想家来学习,我们也会看到韦伯是完全配得上这种待遇的。
1894年的马克斯·韦伯
韦伯比马克思小不少,他1864年出生,1920年去世,距离我们今天呢,大概百年。马克思和韦伯其实都是德国人,他们思考的许多问题也很相似,比如说像资本主义、德国的政治发展、宗教与人的解放、人类的普遍命运与出路问题等等。不过,马克思慷慨激昂,而韦伯的性格更加忧郁冷峻,他们的思考角度其实也很大不同。那么韦伯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给韦伯的思想做一个导论,帮助大家理解韦伯思想的特色。为了做好这个导论,我们选了《学术与政治》这本书来精读,来跟着韦伯学习他那宏大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
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偏偏选择《学术与政治》这本书呢?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如果想通过读一本书,就最快、最准确地走进韦伯的思想世界,那么这本书最为合适不过了。
韦伯一生写的东西不少,很多都是大部头作品,其中最著名那就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了。在这本书里,韦伯认为基督教的新教伦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精神,从而促进资本主义兴起。韦伯提出这种观点后,引发巨大争议,当然影响也十分深远,所以这本书也通常被当作韦伯的代表作。但是我不建议大家拿《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来敲开韦伯思想的大门,因为它比较专业,不太好上手。
但是,《学术与政治》就不一样了,它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风雄辩,能吸引我们跟随韦伯的思路一直走下去。这书中讨论的内容还与我们如今的世界,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本书篇幅不大,中文版也就二百来页,它由韦伯的两篇演讲稿组成,一篇叫《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一篇叫《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志向的志,事业的业,就是说把学术和政治作为自己一生的志向和事业,所以合起来这本书就叫《学术与政治》。这两篇演讲出版在1919年,而我们知道1920年,韦伯就去世了。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术与政治》是韦伯集毕生之大成的思想结晶。韦伯一生著述再多,但他学术思想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次演讲里了,你说它是不是我们了解韦伯最合适的作品呢?
韦伯为什么要留下这样两篇演讲?
韦伯发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演讲的时间是在1917年。我们知道,1917年整个西方还在进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恰恰就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之一,但到了1917这一年,德国已经濒临溃败。而战争一旦失败,整个德国的政治社会秩序就会完成崩塌,德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希望就要破灭了。所以,焦虑和绝望之情在德国社会中到处蔓延,很多年轻人深深感到生活其实没什么希望,学习、工作、思考通通没了意义。这个时候,有一些学生通过组织社团,邀请各路大牌教授来做演讲,希望寻得些什么,那就是启示,这些启示好给他们人生有个奋斗的方向。韦伯作为当时知名的教授,就收到了学生们的邀请。所以,韦伯这篇演讲的对象是年轻学生们,是那些对现实感到疲惫和失望、在精神上无所依托的德国年轻人。可以说,《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演讲的背景是相当灰暗的。
1917年马克斯·韦伯在某次青年聚会上
第二篇演讲,《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背景就更加紧张和错乱了。这篇演讲发生在1919年,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1年多后。
这个时候,德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彻底战败了。战败之后,德国爆发了革命,把德意志第二帝国推翻了。这时候,整个德国陷入到了政权林立、战火不断的境地之中。而德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再像1917年那样生无可恋,十分绝望了,他们马上就投入到革命的狂热之中。每个人脑海中都充满了各种主义,幻想着在政治权力争夺游戏中胜出,一下成为人民的大救星。
这个时候,上次那群邀请韦伯做演讲的学生们就再次给韦伯发出了邀请,让他面对德国风起云涌的政治处境再来一次演讲,谈谈自己看法。之前学生们把他看成大教授,希望他指点思想迷津,现在他被当成时代领袖,年轻人希望从他那里得到解决时代困境的政治方案。
韦伯非常认真严肃地准备了这次演讲,将他一生的学问和思考都融合了进去,对德国的民族危机做出了最后的诊断。发表完演说后一年,韦伯便与世长辞,这篇演讲也成了韦伯的挽歌。
尽管韦伯著作众多,有广受重视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宏大深邃的《经济与社会》遗稿,但《学术与政治》这本小书,在韦伯的众多作品之中依然光芒夺目。它诞生在枪林弹雨的动荡时代,那些理性而诚恳的呼唤,更是韦伯生命的最后结晶,把韦伯思想的核心主题都集中向我们呈现了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了,什么是韦伯思想中的核心主题呢?
我们今天之所以需要学习韦伯,是因为韦伯当年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仍旧是我们今天的问题。甚至可以更直接地说,这些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突兀,更加紧迫,更加需要思考和解决了。大到理性化问题,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精神价值,细节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问题,不都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吗?韦伯当年的困惑,在我们这个时代随处可见。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具体地体会到这一点,我就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之前引起热议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这一举动,之所以会引起包括科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激烈批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基因编辑是安全性、有效性都不确定的技术,而且有着极大的伦理风险。一旦任由它发展,它完全可能被有权有势的人用来改造自己的后代,“制造”出在寿命、体力和智力上都远超普通人的改进人,彻底颠覆我们对于人人平等、社会正义的基本认识。科学本身对这一类危机的反思是不足的。而韦伯要做的,正是引导我们去关注这种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理性化而来的价值危机。
而这只不过是我们在现代阅读韦伯的意义之一。许多人都把韦伯称为“我们永远的同时代人”,正是因为意识到了韦伯思想总是有助于我们当下的思考,韦伯才永远活在我们之中。我们在学习《学术与政治》这本书时,总是感觉很亲切和熟悉。因为,韦伯的听众不只是百年前的德国年轻人,也是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就是我们。《学术与政治》在探索、应对、回答的,不止是德国人那时的生存危机,更是现代人的普遍处境。通过阅读《学术与政治》这本书,我们将更能体会到韦伯的深邃洞见和良苦用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现代人,都在用生命体验着现代社会的繁荣与贫困、光荣和黑暗、亢奋与颓靡、梦幻与绝望。
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在阅读它的时候,我们能够不断返回当下,重新激发出日常生活的生命力,重新拥有发问的勇气,进而真切、勇敢地面对我们自己、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生活,去思考和实践新的可能性。《学术与政治》就是这样一部持久弥新的经典,它值得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朴素地阅读。在一百年后、在当下,阅读韦伯,正是时候!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