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佐·贝里尼
文森佐·贝里尼,被称为沉静的抒情天才(1801-1835),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仅创作十部戏。与罗西尼、多尼采蒂的创作速度与风格不同,贝里尼只创作正歌剧,所有歌剧均悲剧且严肃,他的风格对于柏辽兹、瓦格纳、威尔第、肖邦等音乐家都有直接影响。
当时他的歌剧风靡巴黎,而肖邦也刚好到巴黎定居,很多时候都会去看他的歌剧作品,他悲伤而哀怨的旋律直接影响到了肖邦。后来,瓦格纳也对于贝里尼悠长的音乐旋律和对长线条的掌控力推崇备至,瓦格纳也对其高度评价。
贝里尼的出生地
贝里尼的创作态度比起同代人要更加严肃,产量少,质量高,修改和思考更为深入。他的题材和脚本台词都经过慎重选择,其多数歌剧的脚本来自一位优秀的脚本作家罗马尼,被认为是梅塔斯塔西奥和博依托之间最好的脚本作家。(梅塔斯塔西奥是18世纪最好的脚本作家,而博依托跟威尔第有着很出名的合作,把莎士比亚的话剧成功转型为歌剧,他本身也是一位作曲家。)
菲利斯·罗马尼
贝里尼的歌剧几乎都是悲剧,集中表现人物挣扎和深层心理活动,音乐风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旋律,悠长而延展,沉静而抒情,具有很高洁的品质,这也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进行多次的修改的原因。在他的创作的声乐中,在伴奏分解和弦衬托下,声乐旋律由宽广悠长的音调开始,接着缓慢又稳健地达到高潮。这样独特的旋律,常用于表达温柔、忧郁和悲哀的情感,但又蕴含着内在的动力,感人至深。
音乐戏剧通过歌唱,一定要使人为之流泪,为之战栗,为之死。
——贝里尼的美学宣言
他的音乐高度精炼,又带有炽烈的品格。在他整个咏叹调的写作过程中,往往把合唱也卷入进去作为帮衬,成为一大特色,极为重要。在乐队和合唱烘托之下咏叹调的高潮铺垫显得气势非常宏伟。
贝里尼《诺尔玛》
贝里尼主要有三部代表作:《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都是在他20-30岁期间创作的作品。
英国皇家歌剧院2016年版《诺尔玛》
《诺尔玛》是最典型的贝里尼歌剧,虽然剧情有些不自然,人物性格也过于唐突,但作为歌剧是一部优秀的作品。音乐具有古希腊的挺拔气质,极为高贵单纯,他和剧中人物所体现的性格和美德相匹配。
《诺尔玛》第二幕终场,路易吉·拉布拉奇饰演奥罗维索,朱利亚·格里西饰演诺尔玛, 多米尼克·孔蒂饰演波利翁,伦敦女王陛下剧院,1843年版
故事梗概
公元前,罗马人侵犯高卢人(现法国人),高卢人奋起反抗。其中一个高卢人诺尔玛是一个女祭司长,却跟罗马人波利翁生下了两个孩子,但波利翁移情别恋又爱上了年轻的高卢青年女祭司阿达尔吉萨。这时,高卢人抓住了波利翁,诺尔玛表示只要他放弃阿达尔吉萨,就会保护他,波利翁却不从。最后的反转是,诺尔玛宣判要以神的名义将背叛祖国的女人处以极刑,大家以为她指的是阿达尔吉萨,没想到却是她自己。最终波利翁被她感动,俩人一起走向死亡。
第一幕 第一场
《圣洁的女神》德洛伊特的圣林中
这是最出名的片段,也是最典型的贝里尼风格旋律,具有一个完美的旋律性写作,它对于演唱者的声音控制和气息控制具有严苛的要求,是严峻的挑战。它节奏缓慢,步履沉静,并缓慢的走向高潮,这是诺尔玛的化身。这段音乐讲述的是诺尔玛作为祭司长在此举行仪式,要把崇高的礼物献给女神。
第二幕 终场
大弧度的旋律线条,极其宽广的旋律构思和大范围的和声尺度,步履缓慢同时再加上合唱的陪衬与升华,达到了极其宁静、清澈而悲切的境界,形成了某一种时间凝固的雕塑感。也通过音乐表现出诺尔玛对波利翁爱的忠贞不渝。
保罗·亨利·朗谈贝里尼
贝里尼是在用咏叹调歌唱的时候,不遗余力。他内心的一切都用歌唱来表达,他的旋律充满欲望、技艺和热情。他和瓦格纳不同,贝里尼要使得咏叹调更完美更重要,提高它自然真挚的表现力,使它理所当然的在歌剧中占中心地位。贝里尼的旋律和咏叹调不是程式,在他的歌剧中,没有傀儡,只有真实的人物,是活生生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的语言,就是旋律。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