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上海的生命底色、城市秀色、未来亮色。
上海是从“海”里“上”来的吗?
上海为什么叫“沪”或“申”?
吴淞江和黄浦江谁是上海的母亲河?
上海如何一步一步从村落发展为港镇、县城、乃至都市?
上海先民修筑了哪些水利设施?
涌现了哪些杰出的治水人物?
上海的现代化是如何依托着河流和海洋而蓬勃兴起的?
原来静安寺曾有一眼温泉?
南京西路最初的名字里还带水?
今年夏天,请到崧泽遗址博物馆《水润千载 海上风来——上海水文化展》,看上海水世界。
上海位居中国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因水而生、以港兴城。冈身以西湖泽高地上的崧泽遗址揭开上海历史的序幕。
春秋战国至魏晋,峰泖奇观和吴淞烟波的舞台上演绎着春申掌故和沪渎轶事。唐宋时期,青龙镇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航运条件迅速繁荣,成为上海最早的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宋元之际,因吴淞江淤塞、海岸线东进,上海港成为后起之秀,元代时上海建县。明初开浚范家浜,改变了吴淞江与黄浦江的地位,奠定了此后六百年上海水网航运格局。清前期在上海设江海关,至清中期上海已成全国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近代开埠后,上海的经济潜能全面释放,广阔的江河湖海成为中国对接世界的窗口和现代化的前沿。
《水润千载 海上风来——上海水文化展》
《水润千载 海上风来——上海水文化展》分为“上海水脉”、“治水上海”、“治水先贤”、“水兴上海”四个部分,展出包括丝业会馆砖刻门额、河南路桥开放纪念牌等珍贵文物。
展品中有一根静安寺沸井栏杆,它是1874年时在静安八景之一“涌泉”上加盖井栏的原物。1862年,英租界越界修筑自泥城浜(今西藏中路)至静安寺的简易马路,因其终点接近静安寺正门南侧的“涌泉”,遂取名Bubbling Well Road,即涌泉路,又称静安寺路,1945年后改名南京西路。1899年,租界扩张新修马路时,涌泉地下水源被切断,沸腾突涌了近千年的喷泉景观逐渐消失。20世纪60年代南京西路改造时涌泉被彻底填没,拆下的井栏则被博物馆保护、收藏起来,成为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历程的纪念物。
此次展览是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2013年推出的“水·城市·人——元代水闸遗址与上海水文化图片展”的基础上,经修订升级,精选近50件文物展品,增补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实体化”的全新面貌与市民朋友们见面。原图片展曾在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多家中小学及社区街道流动巡展,将历史主题展办到老百姓家门口,广受好评。
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使观众透过上海与水激荡六千年的故事,体悟这座城市的江南文化之源、海派文化之脉。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