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战场上,勇猛的战士顶盔掼甲,无畏的和敌人搏斗,箭矢从战士的身边不停的飞过,但战士并没有丝毫的畏惧,即便有一两根箭矢击中了战士,也无法击破他坚固的铠甲……上述场面,是一般人心中古代战场的模样,不知道有多少男生,曾经幻想自己就是那个勇猛的战士,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然后毫发无伤的抱得美人归(划掉)。
不过,要完成这样一个场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猛男的盔甲应该长啥样呢?由于存世的文物实在是太少,想把这个问题搞明白,还真没那么容易,比如说,你要想知道商朝,西周的战士穿啥盔甲,那就只能半蒙半猜了,因为国内虽然也出土过一些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铠甲,但大多零散而不成系统,你就是把北大历史教授请来,他也给不了你一个准确答案。
▲现代人复原西周武士,胸甲为普渡村胸甲
那么啥时候的盔甲才能真正搞明白?目前来说,这个朝代的上限就到东周了,东周以及东周以后的朝代,要么有比较完整的盔甲实物出土,要么有比较具象的艺术品供参考。学者们通过这些东西,大概就能搞明白当时铠甲长啥样了。那么具体来说,东周时期的铠甲长啥样呢?从出土实物来看,东周时期的甲有皮甲也有木甲,同时还有青铜甲,到了战国末期,还出现了铁甲。不过在这些甲里面,最常见的还是皮甲。
东周时期的皮甲用牛皮或者犀牛皮制作,制作皮甲的皮必须是生皮,就是未经鞣制的皮,因为生皮晒干后是很硬的,但是如果鞣制了,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皮革就会比较软,比如大家日常用的皮带就是熟皮,熟皮比较软,是无法做铠甲的。春秋时期,各国已经有专门制造铠甲的工匠,称“函人”。当时齐国出过一本叫考工记的书,里面便有描述铠甲工艺的章节。按照书里的说法,制造铠甲时,要先把皮革裁成小块,然后缀成铠甲。书里面说,制造铠甲的时候,皮革如果比较结实,甲片就可以做的比较大,相反如果皮革不够结实,甲片就不能做太大了。最结实的甲片是由两层皮革合制而成的合甲,其次则是兕甲,兕就是独角犀,是东周那会生活在中国的犀牛品种之一。最差的是犀甲,这个犀,早年大家认为就是犀牛,但最近有一种看法认为,犀应该指的是水牛,即所谓“水犀”。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因为它要也是犀牛的话,那就没必要单列出来呀。
那么说这么多,完整的皮甲在哪里有出土呢?此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到一个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地方——湖北,国内第一件完整的东周皮甲就出土于这里,湖北随县(现称随州市)。178年2月底,武汉空军某部雷达修理所在随县擂鼓墩东团坡一带施工,实施爆破作业时,施工人员发现土色有异,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探查,发现施工点的位置存在一座大型古墓。这座墓,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近百件皮甲,对你没看错,就是近百件。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皮甲都散乱不堪,不过经过考古人员的努力,最终还是复原出了13件完整的皮甲。这些皮甲结构相似,均由头盔、胸甲、甲裙、甲袖组成。其中头盔由若干盔片连成,头顶中间还有一道盔顶,胸甲和甲裙都由大片皮革缀成,胸甲的颈部位置还有保护脖子的“盆领”,甲袖则是由若干C型甲片缀成。
咱们看后世那些盔甲,一般来说防护面积都比较大,比如明清时期的盔甲,都有可以遮住腿部的甲裙,也有可以遮住小臂的护臂,道理也很简单,你防护不全面,就等于全面不防护,别人给你胳膊上来一刀,按古代的医疗技术你八成也就活不成了,因此为了安全,一般只要不差钱,都是能防护多点不防护少点。
而曾侯乙墓这个皮甲,防护面积就不怎么乐观了,甲袖只能护住大臂,而甲裙也就是到腰胯位置,相对来说,算是一个比较落后的盔甲了。不过考虑到春秋时候的进攻手段也比较落后,那么这个盔甲也基本够用了。
曾侯乙墓的皮甲甲片大部分是用水牛皮制作的,表面涂有黑色的漆。刚才咱们说了,皮甲一般用生皮制作,不过按专家考证,曾侯乙墓的皮甲应该是由半熟皮制作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曾侯乙皮甲在制作的时候采用了模压工艺,就是先把皮子大概裁好,然后用模具一压,一片甲片的坯子就制好了,然后就可以拿去刷漆了。
春秋时期,皮甲是常见的装备,除了曾侯乙墓之外,国内其他地方也出土过完整的皮甲。在后代,大家说起皮甲,一般都觉得是个屌丝装备,别说大将了,就是小兵里面地位高的,也是穿铁甲不穿皮甲。不过在春秋时期就没这说法了,即便是君主,穿的那也是皮甲。秦晋韩原之战时,秦穆公的座车被晋军包围,穆公本人被长殳击中,身穿的皮甲几乎被击穿。
▲九连墩出土的楚国皮甲
当然你可能要问了,堂堂春秋五霸,怎么不弄件好甲穿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皮甲就是最好的甲了!春秋时期,铁甲还没发明,青铜甲又比较脆,皮甲是最实用的防护装具。别说你是春秋五霸,就是周天子上阵,只要不想死,那也得老老实实穿皮甲。要不然,敌人的长矛捅过来的时候,可是不认识你是谁的!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