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乔伊”被德军阵地的铁丝网缠住双蹄,奋力挣扎。
■本报记者 周敏娴
小马驹“乔伊”抬起稚嫩的木头双腿,摇晃着脑袋向主人艾伯特发出亲昵的嘶嘶声,同一时间,成年版的骏马“乔伊”从黎明破晓处腾空一跃,两个“乔伊”重叠在一起,又那么不一样,那个瞬间犹如电光火石,木偶退散,骏马眼角有光闪耀。
近日,中国国家话剧院舞台剧《战马》中文版迎来正式世界首演。京城演艺界大腕们纷纷成了“自来水”,在微博和朋友圈里一片点赞声。这匹曾倾倒了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一战骏马,此番飘洋过海而来,带着用全世界极其复杂先进的舞台技术,为中国戏剧界上了一堂创意和技术完美结合的示范课。
11月,该剧将移师上海,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档期起在上海文化广场驻场演出两个月。
舞台技术媲美奥运开幕式
“乔伊”出生在英国德文郡,是儿童文学作家麦克·莫波格所著小说《战马》中第一人称的马主角,小说讲述了一匹马在一战中与主人分离、数次易主,最终在战事后得以重聚的温情故事。舞台上的“乔伊”有着用藤条和尼龙编成的身体,会嘶鸣、会呼吸,愤怒、紧张的时候双耳会后抿;放松的时候会垂下头,愉快地甩尾。“乔伊”戏路很宽,耕地、运输或是策马奔腾,战无不胜;感情戏、亲热戏、激情戏全部HOLD住!
战马“乔伊”可是名副其实的“一战成名”——2007年,这个由“掌上乾坤”木偶剧团创造出的角色被舞台剧《战马》的导演莫里斯选为马一号,在英国国家大剧院为伊丽莎白女王献演。就是这匹马,横扫五项托尼奖,看哭了斯皮尔伯格,从而成就了电影《战马》,看过的人一定记得,连全球“当红炸子鸡”卷福和抖森在片中也甘当绿叶。
除了全世界共同的和平母题,舞台技术是这部舞台剧另一大“夯点”。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全部以英国标准制作,其控偶技术、舞台技术和服装造型全部从英国“原装进口”,其舞台、灯光、多媒体、音响、服装和表演结合后的效果,将创造中国舞台上前所未有的观剧体验。
中方制作人李东在谈到该剧的舞台技术时,用了“媲美甚至超越奥运开幕式”这样来形容。
为了达到《战马》的演出要求,国家话剧院对地板结构做了调整,舞台加铺了五层地板。由于构造各异,每块地板都是工作人员按照图纸一块一块拼接起来的,工程浩大。这样的地板不仅能起到保护演员的作用,而且马蹄在上面发出的声音会更加清脆逼真;舞台上烟雾的弥散和多角度运光,让灯光漫射出各种复杂的视觉效果,在舞台极简的情况之下,所有舞台空间的分割全部靠灯光的切换来完成,堪称精湛;《战马》采用了环绕声设计的音响,不仅有10颗环绕音箱,并且运用了现场舞台剧中极为少见的在观众席特定区域补声,以求达到震撼的现场音效;在服装上,制作单位也费尽心思,2000多件服装,是工作人员一帧一帧看着英国原版录像记录下来的——一个角色从头到脚,衬衣、裤子、靴子的款式,服装的花纹、面料……所有的细节都是参照电影大片精心制作的,确保一战原汁原味地重现。
为了达到英方对于演出的要求,国家话剧院专门招聘到了一支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制作的团队,用14个月时间对后台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为了让演员们熟悉英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军队习俗,剧组甚至还特意邀请了英国大使馆的武官为角色演员进行了英式军训。从8月6日起,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在国话剧场进行技术合成,耗时一个多月为一部作品装台彩排,在国内也是前所未有。
提升中国戏剧创作水平
对观众来说,这是一部使人流泪迷醉的好戏;对专业人士来说,这部作品是让中国戏剧舞台还清数十年欠账的富矿。
“《战马》并不只是呈现在舞台上的一部戏,更重要的是,它用幕后的三年时间,为几十年来中国话剧欠缺的舞台技术买了一单。”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对此表示:“演出品质对一个可持续性演出来讲非常重要。舞台剧《战马》从2007年在英国首演开始,已经进行了长期的高质量、可持续性演出,而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在中国的上演,则将提升中国整个戏剧行业的创作和技术水平。这是这部作品在中国上演更为深远的意义所在。”
舞台剧《战马》迄今已交出了一份令人赞叹的观演纪录——在全世界演出超过3000场,观众总数超过500万人次。去年上半年,中英双方签下了战略合作项目,对于中国戏剧行业来说,《战马》带来的不仅是一流的舞台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考:创意人才在戏剧舞台上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不要让创意成为一门技术”,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说,《战马》的成功胜在创意和人偶融合表演,而中国话剧舞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创意人才培养的缺失拉开了我们和戏剧大国的差距。国内戏剧行业的“创意”更像是一种“刻意”,从编、导、美,到舞台的方方面面,国内艺术家的创意视野还没有打开,相比国外同业,还只是刚刚起步。“我们乐见年轻一代有更多人把创意融入到工作、创作当中去”。喻荣军说。
舞台上,那匹由藤条、尼龙和铝编织而成的“战马”踏蹄而来,舞台下,中国戏剧业的创意技术水平或在酝酿下一次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