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说,是战略致胜。而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持久战战略思想、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及其战略运筹、战略决断和战略指导,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试以抗日战争为例,对战略家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作一些初步梳理。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思想主要之点包括:
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只要把人团结起来,手里拿着武器,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就怕我们。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的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是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认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的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
必须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关于共产党和红军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说,现时革命方面的特点,是有了经过锻炼的中国共产党,又有了经过锻炼的红军。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使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使用的拆台政策,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只要共产党和红军本身是存在的,发展的,那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必然会是存在的,发展的。这就是共产党和红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毛泽东和我们党倡导和发起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实施的重要载体。“九一八”事变后,毛泽东和我们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就“七七事变”通电全国,强调“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22日至25日召开洛川会议,号召全党“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功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是毛泽东和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毛泽东和我们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艰辛努力,实现了从“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的转变,促进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逐步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国民党逐步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统一战线内部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国内出现了妥协、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倾向。毛泽东和我们党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并确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贯彻“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在与各党派相互关系上,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则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坚决而有效地阻止了时局的逆转,维系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长期国内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强大政治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高超的组织领导能力,毛泽东和我们党培育的“三大作风”、“三大法宝”和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充分运用并进一步发展完善。不仅在敌后建党、建军、建政,而且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各种群众组织和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团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亿万人民群众在内的完整的社会组织动员体制,为实现宏大而坚韧的全民族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是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战争问题上的本质体现和具体运用;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战争问题上的本质体现和具体运用。看到人心的力量,看到人民的力量,这也正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无穷威力之所在。
毛泽东持久战战略思想,绘就了中国必胜的恢弘图卷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持久战战略思想、游击战争战略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作用于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进程。抗日战争的空间展开,主要表现为人民战争和游击战争;它的时间展开,主要表现为持久战。毛泽东持久战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深刻分析中国形势和世界局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先是用之于中国革命,继而用之于抗日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
1935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今后革命发展的速度,也一定比过去要快得多,因为中国的和世界的局面都是临在战争和革命的新时期了。虽然如此,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
1936年底,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深刻地指出,由于第一个特点中国是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国和第四个特点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敌人的强大和第三个特点红军的弱小,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著名演讲,进而形成了《论持久战》这部著作。这是一部毛泽东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一部从战略上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中国反侵略战争问题的标志性著作,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战略学的代表作。这部著作,有如黄钟大吕,荡除了笼罩在中国大地上的团团疑云;有如旭日东升,照亮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在对中日双方基本国情和主要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毛泽东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战略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第二阶段,可以名之为战略相持阶段。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关于战略相持阶段的理论,是毛泽东持久战战略思想的核心。毛泽东认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这个阶段,战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打至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第三阶段是持久战的最后阶段,所谓坚持战争到底,就是要走完这个阶段的全程。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致信萧子升,预言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又准确地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战略阶段,而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预见。人们不禁要问,毛泽东的战略预见何以如此准确,毛泽东的战略智慧从何而来?毛泽东曾经讲过,一个革命政党,要领导革命到胜利,有三个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这就是革命理论、历史知识和对实际运动的深入了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的战略智慧来源于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大抱负,来源于他对中国和世界大局全局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深刻洞察,来源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规律的正确把握。
毛泽东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
1929年4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委,在给中央的信中总结了三年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信中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近,用盘旋式的打圈子的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办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
1930年11月,在中央红军召开的反“围剿”誓师大会上,毛泽东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上。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副对联,集中概括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游击战的战略战术。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思想进一步成熟和丰富发展,形成为完备的科学形态。
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毛泽东说:“你们不要看轻这‘游击战争’四个字,这是我们十几年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法宝。游击战争是什么呢?它就是在落后的国家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在长时期内,人民武装为了战胜武装的敌人、创造自己的阵地所必须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斗争形式。”游击战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特别是由于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存在,游击战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抗日根据地的问题、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向运动战发展等问题也发生了。这样,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到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能够而且必须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正规战争是如此,游击战争也是如此。游击战争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上或表现形式上的问题。
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三位一体的根本问题,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三个问题特别是建立根据地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关于把握战略主动。游击战争是能够建立其主动权的,主要的条件就是抓住敌人的弱点。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思想,指导抗日战争确立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坚决贯彻毛泽东游击战争战略思想,执行“基本的游击战争,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坚韧不拔地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发展壮大,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在1937年夏天只有人口不过150万的陕甘宁边区,到1945年夏天,收复县城150座,发展成为拥有近1亿人口、100多万平方公里的19块解放区。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巩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构成了对日军后方的致命威胁。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到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实践证明,毛泽东和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宏大,空间最广阔;水平最高,能量最大,战略作用最突出。二战期间的游击战遍及世界各地,但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有中国抗日游击战争那么大的能量和战略作用。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和他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了游击战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整个人类战争史已经充分证明,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行为,战争是包括政治力、军事力、经济力、文化力、外交力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博弈,归根到底是战略博弈。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而战略思维、战略决断能力的强弱,不仅决定军事斗争成败,而且决定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也是我们重温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文/李洪峰(作者为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