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与家人的合影。从左至右:周少麟、周采藻、周英华、周信芳、周采芹、周采蕰。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评论界认为:周信芳诞生在上海并非偶然,是五方杂处、百花齐放的海派文化土壤给予了麒派艺术创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滋养了周信芳的艺术风格
昨夜,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座无虚席,由国家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麒艺流芳——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主题晚会在此唱响,系列纪念演出拉开帷幕。
晚会在6位青年麒派演员合唱的《楚汉相争》“我主爷起义在芒砀”的唱腔中开启。除了当代麒派表演艺术家陈少云、麒派传人杨建忠、麒派名家裴咏杰外,曾拜师周信芳的老生名家童祥苓以及深受麒派艺术影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也与众京剧名家齐聚一堂共襄盛举。这一夜,麒影、麒声、麒人、麒事在舞台与心间流转,唤起对一代宗师的崇敬、对其艺术精神的追忆。
取杂艺所长,馈梨园百家
作为跨越时代、富于当代演剧精神的先行者,周信芳的作品与时代同行。一方面,他编过本子,导过戏,演过话剧,拍过电影,博学强记的精神让周信芳成为各门艺术触类旁通的多面手。而他与梅兰芳、王瑶卿、马连良、尚小云、厉慧良等梨园大家的携手共行,也让麒派艺术与同时代的诸多流派之间既有着血脉相连的呼应,又有着自成一格的特征。当如今的戏曲创作尚且未能面面俱到,周信芳却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将这项先进理念融入了自己的作品、融化成了麒派的骨骼与血液。晚会在“一脉相承”的篇章中,陈圣杰的言派《让徐州》、王佩瑜的余派《搜孤救孤》、李军的杨派《珠帘寨》、范永亮的马派《四进士》以及王蓉蓉和杜鹏的《坐宫》选段,言、余、杨、马等各个老生流派及叶派小生轮番献演,周信芳取杂艺所长的风格呼之欲出。
如果说各戏曲、杂艺的涉猎之于周信芳是创作中源源不断的新鲜营养液,那么周信芳之于梨园百家的反哺与启发则是超越了艺术本体的先进的当代思维。袁世海、李玉茹等其他行当的演员都曾坦言受过周信芳的影响。金山、赵丹、邵滨孙、马麒童等电影、沪剧、淮剧等著名演员更直言自己是麒派弟子。赵丹曾撰文表达对麒派的欣赏:“有一个时期,我在话剧演出的表现上,不但受着周信芳先生的影响,甚至还模拟过他的一些动作和节奏。”
由上海发端,在全国流芳
长期从事周信芳艺术研究的戏曲评论家沈鸿鑫说:“周信芳诞生在上海并非偶然。”是五方杂处、百花齐放的海派文化土壤给予了麒派艺术创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滋养了周信芳的艺术风格。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融会贯通。而今天的上海,在文化交流上的开放与繁荣程度,比周信芳所处的时代更甚,这也就为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晚会在“麒风绵长”的篇章里,当今麒派领军人陈少云带来新编大戏《成败萧何》的选段。剧中,陈少云继承了麒派艺术唱念做打的一系列特色,在身段、台步、髯口、水袖上都有自己全新的设计,同时还在表演中借鉴了话剧技巧,将麒派不断创新的演剧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根基在上海,但麒派在大江南北的流转同样深入人心。得周信芳亲授的麒派弟子为数众多,私淑者更不胜枚举。昨夜,久未登台的“小麟童”杨建忠特意赶来,引领全场票友同唱“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人先知”。锣鼓声尽,杨建忠回忆起自己13岁那年初得周信芳先生言传身教的情形。他动情地说道,去年11月,当自己收到上海关于举行周信芳诞辰纪念活动的邀约时,妻子刚刚病故,他一度有过踟蹰。“但麒派艺术在我心中大过天,京剧的传承更需要我们京剧人代代绵延,就像当年周信芳先生对我的点拨那样。”最终,杨建忠从妻子的身后事中抽身前来。昨天的舞台,他不仅亲唱选段,还带来两位稚童。当6岁的杨恩仲与4岁的李奕铭共同唱响“是非善恶终有报”,掌声遍起,这既是戏迷们对麒派艺术誉满梨园的喝彩,更是京剧人对一代艺术泰斗海上风骨代代相传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