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集团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教片《企鹅大帝》。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从《星际穿越》到《银河护卫队》,一大批科幻电影集中上映,收获了可观的票房和口碑。有的人不禁要问: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介绍科学和自然知识的科教电影吗?一些科教电影工作者提出,越是信息爆炸,越需要科教片去伪存真。科教电影只要精准定位,追求品质,就能找到自己的观众。
把科教片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科幻片当道,科教电影难道只能留在上世纪?科教电影导演陈波不这么认为,他拿出了《双面抗生素》的例子据理力争。2012年底,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抗生素的大讨论,正方主张其对人类健康有必要且不可取代的作用,反方认为滥用抗生素的结局必然是细菌进化。口舌之争很快蔓延到实际生活,演变成“吃不吃药”、“打不打针”这般非黑即白的简单选择。“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说法,百姓难辨是非。”市科委与上影合作,将摄制组送进华山医院,直接接受中国工程院闻玉梅院士的指导。最终,当一部描绘抗生素前世今生,讲述它们利弊百态的纪录片诞生时,时间已过去一年。
“花一年甚至几年时间去真实记录一个科学结论,这是任何科幻故事影片无法做到的。”34岁的陈波说,科学是呈现而非演绎。正因为此,这部绝对忠实于科学的纪录片一经推出,立刻引来广泛好评。今年4月,上影把《双面抗生素》带进延吉街道,社区放映的每一场都人气爆棚,一些居民甚至站着看完了全片。无独有偶,《LED点亮新生活》《真假甲醛》这样贴近生活的题材,也受到了欢迎。
这情景似曾相识。在上海科技馆,拥有56个座位的4D放映厅总是一票难求,节假日里每天连轴放映10场,场场座无虚席。对家长和孩子们来说,看一场科教纪录片已成为科技馆行程中的必要选项。
再联想到日前中国科普电影文化周上,河南影视集团一大批新农业题材的科教片成为获奖大户,由此一些专家提出,教城市人警惕现代化“杀手”,教农民科学种植,教矿工防范瓦斯爆炸,凡此种种,要将科教版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寓乐于教”有魅力才有生命力
按需定制固然能实现资源最大化,但偌大的城市里科教片难道只能囿于社区、学校或科技馆等特定场所吗?
不妨看看英国广播公司是怎么做的。在它旗下,不仅有科教频道,还有专门为之服务的生命科学部。平时,生命科学部一边策划大众健康、医学等方面的栏目来探路市场,一边靠自辖影院播放BBC科教片赚取票房。市场获利后,生命科学部会拿出很大份额反刍BBC科教频道。自1960年成立至今,生命科学部与科教频道就如同一个轮盘上的齿轮,严丝合缝,互动向前。到今天,科教频道的出品,已在英国影片市场占比超过20%。“类似细分频道、细分影院的做法,我们国内也可效法。”上影科教电影制片厂厂长徐杰很怀念当年专门放映科教片的红旗电影院,但他也承认,“BBC或者Discovery(美国科学探索频道)之所以能成行业标杆,商业模式只是一部分原因,归根结底,影片质量卓尔不凡。”要想获取市场认可,必先提升自我魅力。
那么,国内科教纪录片水准与英美同行们相差多少?陈波坦言,核心差距还在于人才,“老牌的上海科影厂有400人的制作团队,而现在,我们刚重新组建起80人的队伍。”在他看来,行业的清苦是许多年轻人拒绝投身的一大原因,但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新魅力或者生命力根本无从谈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家麒喟叹,科普创作、科教片制作的人才断层已成束缚中国科教纪录片发展的最大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