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乐趣
回忆父亲的性格,王宏图说了16个字:待人随和,对己严格;不擅社交,偶尔幽默。凡有人写信来求教,王运熙先生只要精力尚可,总是在早上先把信件回了。但是,对于学术界社交性质的活动的请柬,他一例辞谢。王宏图曾经问过父亲:“那么多邀请你出席的活动,为什么一个也不去?”王运熙微笑回答:“一个都不去,以后就不会有人来请你了,省下来的时间实实在在多做点事。”
曾经有学者来看望父亲,当时两个儿子恰好都长大离开了家,王运熙神态间有些寂寞。这位学者回去后写了一篇文章,说王运熙从事文学批评,颇感人生虚无。王宏图把文章拿给父亲看,父亲想了想,正色对他说:“我从来没有人生虚无的感觉,我做学术研究,得到的是人生真正的满足。”王宏图说,对有些人来说,学术是工具,对父亲来说,学术是乐趣。
也是在与学生李士金的对谈中,王运熙这样说:“我们本来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才搞学术研究的。”
4,学生
采访时,在王运熙家中有许多人在走动。其中包括《王运熙文集》的编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杨焄。杨焄的老师是《王运熙文集》的另一位编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明,杨明教授则是王运熙先生的高足。杨焄告诉记者,《王运熙文集》的部分文稿在老师住院前就已经着手整理,在老师住院后迅速启动。“有段时间老师情况不太好,大家都很着急,想让老师能看到自己的文集出版。一年多的时间,文集推出了,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我可以说,文集的质量很高,内中引文全部核对过。”在整理、搜集的过程中,编者杨明、杨焄,责编奚彤云不断到医院向王运熙汇报进展、交流想法。
2012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五卷本《王运熙文集》,学生们将文集送到床头,王运熙先生当时已经不太能说话,露出高兴的表情。
5,最后一段路
到2012年7月,插了胃管之后,讲话更加困难,王运熙先生与外界的交流降到最低,他开始走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王宏图回忆,2014年元旦后到今天,医院发过几次病危通知,但父亲都度过了。1月20日左右,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父亲用无声的方式“陪”家人度过了马年春节。2月8日凌晨,远行的时候到了,尽管有准备,还是感到突然。 “父亲太虚弱了,他的走,是灯枯油尽。”王宏图这样安慰自己。
最后,要说到王运熙先生的病。
王宏图说,要说父亲留下什么遗憾,那应该是入院以来两年多,他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书房和书桌。
许多人都听闻王运熙先生卧病起于那次车祸,却不知道事故背后还有一位学者的仁心。那天,王运熙与夫人经过一家饭店门口,被一辆正在倒车的小车撞倒在地,导致肋骨骨折。送到医院,面对这样一位上了年纪、心肺功能脆弱的病人,手术医生提醒家属:心肺功能好,手术后恢复很快;倘若不好,未来难以乐观。果然不幸言中,手术后,王运熙先生的肺部感染,从此一病不起,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两年多时间。
但是,在经受痛苦的这些时日中,老先生对于车祸的肇事者并不深究,没有上法院打官司,没有巨额索赔,甚至没有深刻的怨恨。王宏图对记者说:“这你就不要多写了。父亲性格从来淡泊宽厚,何况,肇事者是一位来沪务工者,生活并不宽裕,要他赔出医疗费,他日子怎么过?”
文汇报记者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