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学人王运熙先生于2月8日凌晨0点36分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去世。消息传出,海内外学人纷致哀思。一般人对王运熙先生的了解程度,或止于古典文学专家,或止于古代文学批评史专家,学界中人或拜读过王运熙先生与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及他的专著《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等。但你肯定不知道,王运熙先生还写过短篇小说,他推崇的现代作家是契诃夫、鲁迅和沈从文。
2月8日下午,王运熙先生的长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在父母家中接受本报专访,追忆父亲的人格、人品,父子之间相处的点滴细节在讲述中铺开。
1,家教
父子两代学人,且都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先生的家风令人景仰,家教则令人好奇。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有严格的一面,比如,做事专心认真、避免夸夸其谈。他曾对学生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搞科学研究的人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对社会整体利益贡献最大的唯一正确途径。’但也有宽松、开明的一面,比如父亲原希望我做古典文学研究,见我兴趣不在此间,便任由我自由发展。”
后来,身为长子的王宏图选择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之余还出版了小说专著。次子杜巨澜则走得更远,进了另一个研究领域,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
有意思的是,后来,王宏图无意中发现,父亲早年竟也投身过现代小说艺术,和自己算半个“同行”。
“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40年代,父亲在较小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几个短篇小说,模仿的是鲁迅和契诃夫的风格。没什么没写下去?据他说,是50年代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他觉得自己缺少生活经验,就停笔了。两年前编《王运熙文集》时本想编入这几个小说,但是父亲当时已入院,我们没有在他指定的地方找到保存的小说底稿,只能付之阙如。对了,50年代,父亲还写过比较鲁迅小说受俄罗斯作家安德列耶夫影响的论文,但当时鲁迅是‘旗手’,写鲁迅受到过谁的影响,似有负面影响,因而未公开发表。直到1999年,吴中杰先生将这篇论文收入了《复旦美学与艺术评论》丛书中的一辑。80年代,我读大学时,父亲还念念不忘现代文学,跟我说他特别喜欢沈从文的小说。”
2,视力
当然,王运熙先生更为世人所知的是他在60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下的功夫、取得的成就。他专治汉魏六朝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等领域,代性表的著作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主编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
王宏图告诉记者,这些学术成果,是父亲在有效工作时间比常人要少一半的条件下做出来的,原因在于他患有眼疾,只能在白天光照充足时正常读写。
“父亲体弱多病,肠胃、心肺功能都不好。他的眼部血管特别细,眼力很弱,从20多岁起,父亲就只能在白天光照充足时做案头工作,一到晚上便无法用眼读写。因此他毕生的习惯是:一俟天气好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工作。”
60多年来,王运熙先生以弱于常人的体魄,和强过常人的意志力,跋涉在漫长的学术长征上。这意味着,他往往要舍弃许多常人应得的愉乐。王宏图记得,80年代中期,父亲有一个去日本教学的机会,别人求之不得,他考虑之后却选择放弃,理由是,自己身体不好,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当时正在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之上。
有时,王运熙会流露出些许遗憾,但更多的是蕴含在淡然之中的斗志。几年前,在与学生李士金的一次交谈中,他说:“如果我的眼睛正常,研究工作应该能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