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 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一位古玩店主在等待顾客。 澎湃新闻 刘瑾
与以往似乎没什么两样,8月17日下午1点,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的王雪峰匆匆地吃着他的午餐:一份外卖盒饭配一盅汤。10多年来,他的午餐从没准点过,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什么时候得空了才能吃饭,都是千篇一律的外卖。这条街上老板们大都如此。
通常上午11点后,东台路的客人越来越多。8月17日中午也是如此,在蒙蒙细雨的间隙里,顾客三三两两地走在街道上,停在某个摊口看货:玉器、印章、或其他宝贝,看中了就与老板们侃价。客人中,一多半是外国游客,一小半是国内各地来的客人。
与往日有些不同地是,古玩街的老板们一边心不在焉地应付生意,得空了就聚在一起“交头接耳”——他们谈的是这条街的动迁计划,还有他们的未来。记者从古玩市场老板们口中得知,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北侧的一大半与其周边的老小区一起,已经列入拆迁计划,这条延续了30多年的古玩一条街未来的命运如何?大家都在揣测。
历史要从30年前说起
王雪峰所在的东台路古玩市场,地处黄浦区的中心区域,东邻西藏南路,西边隔两条马路就是著名的“新天地”和太平桥公园。
这是一片旧城区,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里弄,大多是二至三层的老房子。红瓦的屋顶,白灰粉刷的墙壁,颜色鲜明,这是上海老建筑共有的特色。旧里弄的生活相当逼窄,从弄堂进去,随便走到哪一个门洞,抬头就能碰到一根根的竹竿。如果是晴天来到这里,一大早,各家的主妇忙碌着将才洗好的衣服晾晒起来,“万国旗”就飘扬起来了。
8月17日是一个阴雨的的日子,弄堂里主妇们没有出来晾晒衣服。东台路的古玩老板们却没有闲着,大约10点前后,陆陆续续地,各个忙古玩生意的老板前来上班了,“乒乒乓乓”地开锁,接着小心翼翼摆放起各类古玩。
老板们的工作场所是一个个的小亭子,都是政府规定的统一规格,通常三四个平方米,里面层层叠叠地摆满各类古玩,外面再伸出一块板,继续摆放;有人还在亭子周围的地面或搁板上增加摆放空间。
亭子间的后面是居民的住家。与其他商业街不同的是,东台路两侧的住宅,几乎每家每户都向街开着门,每个底层楼都是古玩店。店老板可能是房东自己,也可以租出去给别人开店。
“前店后家”的模式,就形成了东台路古玩老板与周边居民共生共荣的商业街。这种自发形成的商业街,最初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则多是下岗职工或无业市民。
“最初一批人差不多都是些生活没有着落的人,还有原先在会稽路双休日露天旧货市场‘打游击’的古董贩子。”上海作家沈嘉禄自小就生活在东台路北端的崇德路,见证了东台路的形成和发达。他的一位“连清朝十个皇帝都说不全”的中学同学,在几经波折后,也回到东台路家里“开墙破洞”,做起古玩生意。
这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最初的生意非常艰难,在沈嘉禄眼中,这些“眼睛骨碌碌,满身草莽气”的生意人,在经受几波市场“大浪”猛烈冲击后,渐渐在此立脚生根。
果然,几年以后东台路慢慢热闹起来,家家破墙开店,人行道上投摊,明清瓷杂、朱金木雕、钟表相机、文房四宝,各类工艺品渐次增多,蔚然成为上海著名古玩一条街。
培育了一大批工艺品专才
生意越来越好,东台路古玩市场的“摊子”也越铺越大。老板王雪峰说,早期的东台路古玩市场,北起崇德路,南至自忠路,全长也不过五六十米。
“早期还没有亭子,都是居民自家的房屋,底楼做门店。”王雪峰说,一开始做的种类也比较少,大多是陶器、铜器、锡器、、竹器、木器,以及一些书画等工艺品,此外还有花卉、鸟笼、服饰等。
在一些老板的记忆中,最初各家出售的东西种类不多,但大多是古董与旧货。这些古董、旧货都是从居民家中、乡下,或者外地淘回来,再卖给一些识货的行家或收藏爱好者。老板们一半时间在开店,另外一半时间却要“走家串户”,或者到其他旧货市场“淘”货。
“淘回来一两件值钱的家伙,那就值了,转手就能赚个千儿八百,更厉害地赚几个几万甚至一二十万元也不是难事。”王雪峰说,少数眼光“贼”、脑子好的老板,一年就能赚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淘古玩赚钱快,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一市场。东台路古玩市场也越过自忠路,向南继续延伸。现在,游客从崇德路出发,沿着东台路一直到走到底,甚至中间相交的浏河路、自忠路的一小段,全都是清一色的古玩店。大致数一数,两三百家少不了。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间杂的花鸟门店一家都没了,原因简单,因为赚钱没古玩店来得快。
30多年里,东台路渐渐成了上海的旅游景点,在涉外导游、专供海外游客使用的《上海指南》游览地图上,东台路古玩市场同豫园、玉佛寺等名胜同样有名。不少外国人来上海,指名要来此淘宝。
一些港台明星也偶尔来此扫货,有老板亲眼见到刘德华被带进一家古玩店,请老板将100多只旧手表统统拿出来,打包带走。
30多年的经营,一些人从东台路古玩市场发财,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工艺品制作的人才,或深谙古董、旧货的行家。
不过,东台路古玩市场本来的经营也在变化。在内行人眼中,现在的东台路,古董基本没有了,更多的是工艺品和一些旧货、做旧的古玩。
一位老板说,“东台路现在主要做游客生意了,需要更大量的东西,大量的旧货根本供不上,古董价高,游客又无法辨别,更难出售。”于是,工艺品或一些做旧的古玩,或者一些创意品渐渐成了主流,这些东西利润虽然低一些,但出手快,游客也欢迎。
面临拆迁前途未知
东台路古玩市场生意形态在变化;同样,东台路的古玩老板们也在一波波更换。一位来自河南的老板林先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他2004年来东台路,最初就是由一位同样做古玩的老乡帮他引进来。
“最早的一批老板们,有生意做不下去、亏本转行的,也有发财后改做其他生意的。”王雪峰说,现在的东台路古玩市场里,像他这样的本地人已不到30%,更多是来自外地的生意人。而且,最早破门开店的房东们如今也基本退出去了不做了,门店都租给别人经营。
如今的这种局面,也正是古玩老板们比较忧心的情形。“眼下,东台路周边的房子都列入了政府征收动迁的范围,如果房子都拆了,门店自然没有了,我们这些亭子自然也无法安身了。”王雪峰说。
老板们议论的动迁并非空闲来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东台路调查时看到,“124街坊旧城改建拆除施工项目组”的牌子已经挂起来了。一位居民介绍,从挂牌办公室往北直到崇德路,房东们都已经签好动迁协议,搬离东台路了。就在挂牌办公室同一个弄堂里,动迁工人已经入住。
“东台路的拆迁范围从崇德路一直到自忠路,一大半人都签过协议,有的搬走了,有的等着搬家。”东台路176弄李女士说。
东台路的动迁必然牵涉到古玩市场,老板们也已经接到了动迁通知。“具体的方案还没出来。”王雪峰说,多数老板心里都惴惴不安,毕竟在这里做了10多年,积累下不少货物,“将来该怎么打算,我们心里都没数。
北段的东台路古玩市场面临动迁,留下的南段情况似乎也不妙。几位在南段东台路的老板同样忧心忡忡,“北段是大头,我们这边商家比较少,种类也少,即便不动迁,将来生意也不好做。”
老板们都意识到,东台路古玩街已经是上海对外旅游的一张名片,可如果没有了规模,游客还会来吗?老板们心里都没底。
中心城区旧城改造,民俗味非常浓郁的古玩一条街,究竟该不该留存?著名民俗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院蔡丰明认为,这道题考验政府的管理智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认真研究,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居住在旧里弄的市民住房拮据,他们有改善住房的愿望,政府帮助旧居百姓改善住房,同时发展城市,当然无可厚非。”蔡丰明说,城市也需要多元的文化,像东台路这样有历史的古玩市场不仅是有生命力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政府应该在进行开发的同时,结合古玩市场这样已经“生根”的文化形态,给它合适的生存空间,引导它健康、积极地发展。
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