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站在京剧舞台已有70年。
■文汇报见习记者 祝越
采访尚长荣并不容易,“在路上”是他始终保持的人生姿态--各地的演出、高校的讲座……晚上8点结束记者采访,尚长荣还要准备第二天一早去北京参加元旦戏曲晚会的彩排……
他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位梅花大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多次获得国家级艺术大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国际剧协授予“世界戏剧大使”称号。对于此次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尚长荣谦虚地说:“获此殊荣,诚惶诚恐。”
尚长荣出身梨园世家,深受父亲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艺术熏陶,又受业净行大师侯喜瑞,5岁初登台,10岁正式从艺,至今站在京剧舞台已经70年,在表演上融写意戏剧与现实主义戏剧于一体,京剧净行铜锤、架子“两门抱”,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果用两句唱词来形容他的人生,那就是于成龙的“人生路多坎坷祸福不定,有苦涩有酸楚也有欢欣。”尚长荣说,自己曾经遇到了不少坎坷,而正因为有了一段坎坷和酸楚的生活,更激励了自己对舞台艺术事业的攀登。
20世纪80年代末,他一边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一手拿着剧本单枪匹马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创排《曹操与杨修》。“那时候来上海就是想求得志同道合的搭档、合作者以及团队,结果不谋而合,在上海实现了我个人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
《曹操与杨修》剧中塑造的性格复杂的曹操形象,成为当代京剧传世的新经典,被称为“里程碑”式的作品。评论家毛时安评价说,这个角色突破了传统历史和道德评价中的忠奸、好坏、功过“二元对立”模式,达到了人性深度的统一。
此后,《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和《曹操与杨修》构成了“尚长荣三部曲”。在《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中,他继续运用和挖掘京剧的表演手段,塑造了魏征、于成龙两个成功的舞台形象。尚长荣以自己创造性的艺术劳动,成为新时期以来京剧新剧目创作演出方面的杰出人物。
酷爱书法的尚长荣有一枚闲章,刻着“梨园头家龙套”六个字,从中透出他对京剧艺术的爱与虔诚。
尚长荣说,自己希望演绎更多反映时代的精彩戏曲作品。“我74岁还能拍《霸王别姬》的电影,75岁还能演大戏,这是我没想到的,舞台上粗茶淡饭摸爬滚打就是我的乐趣。”回顾70年的舞台之路,尚长荣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要当一个合格的戏曲演员并不容易,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认真演戏,诚实做人。
如今,尚长荣已经开始对青年一代“传帮带”,上海京剧院60周年时将推出青春版的《曹操与杨修》,他希望戏曲事业有接班人,有一大批青年英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