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传出转型消息:今后不再委托事业单位管理,而是通过引进风投、科技中介等真正懂市场的机构操刀,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
从去年开始,多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密集出台。目前,上海已经发文,要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损失”免责政策;同时,高校的科研评价将不再依据论文量“一刀切”,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将纳入评价。
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高校是必须深挖的“资源”。记者获悉,高校技术市场转型将是上海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合拳”中的一环。“先消除高校和科研人员在法律上的后顾之忧,再改变高校的评价指挥棒。上海正迈出新的一步——出台更好的牵引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专家谈及上海高校市场转型时如此评论。
知识产权转化难关重重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4年前挂牌,曾是国内第一家高校技术市场,其主要功能是集中展示高校科研成果、收集企业技术需求,通过“供需对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这个市场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办成一个“全年不落幕”的工博会高校展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要把一次“集中的盛会”办成“全年不落幕”的技术转化和交易市场,市场要素的汇聚和运营难度不小。假设一个项目专家评估的结果是市值1000万元,但实际市场上只有肯出50万元的企业,怎么办?这样的科技成果最后只能停留在论文或实验室项目。按照过去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市值1000万元的项目以50万元“贱卖”,科研单位将被追责。上海金融学院院长王洪卫说,高校长期不具有对知识产权的自主处置权,知识产权要转化,难关一道接一道,根本是此路不通。
政策“春风”越吹越劲
财政部曾发文明确扩大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范围,上海张江高新示范区被纳入试点。这一改革的核心,就是把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放手交给大学和科研机构。
除了来自财政部、科技部等国家层面的“利好”,一些地方也开始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胆出台“新政”。比如,武汉出台了极具政策含金量的“汉十条”,明确武汉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自主进行,不再需要报批;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可破格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北京去年年初出台扶持高校科技成果转换的“京十条”,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进行改革,显著提高对科技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比例,将国家现行政策中20%以上的奖励比例下限提高到70%。
上海的政策“春风”也越吹越劲。市科委、市教委、市财政局频频发出红头文件,进一步解开盘踞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枷锁”。以市教委下发的《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为例,其中明确,“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着重评价成果转化情况、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对从事技术转移、科研支撑和服务人员的评价以服务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等实际效果为重点,激励相关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这就是评价‘指挥棒’改革,没有在这一点上突破,高校的教授们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去从事科研成果转化。”但王洪卫说,在解开层层制度“枷锁”后,有个问题也暴露出来:大学的教授们对于市场需求概念薄弱,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个提供专业技术经纪服务的“中转站”。
成果转化让市场“说话”
为了让更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释放更多“红利”,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转型已提上议事日程。教委相关负责人说,最大的改变将是该市场的运行方式——将实现公司化运作,打造技术转移的完整服务链。让高校做自己擅长的研发工作,其余的交给市场和资本。在这个市场上,高校和研发机构、企业以及技术经纪、风投等中介结构可以各取所需。
王洪卫参与了上海高校技术市场转型的方案设计。他说转型后,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将从“虚拟市场”走向实体市场,作为独立法人单位自负盈亏。最重要的是,技术市场的评估咨询体系将发生重大变革。“过去价格生成通过评估来实现,今后市场交易双方自由定价,价格形成后公示。”一项科技成果价值几何,今后真正由市场定价,而非专家评估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