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咖啡店开进永康路上的老洋房。 本报记者 傅国林摄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
追求:“80后”对于就业的追求,远不是金钱可以满足的;现代城市对于老洋房资源的纠结,远不是保护和开发可以概括的。徐汇区把两个问题互相对接,跨界的结果是:文化小店犹如珍珠般慢慢嵌入老洋房群落,这片“最上海”老街区越来越有故事了。
永康路、太原路,有上海惟一一片保留完整的西班牙式洋房群落。冬日暖阳,透过稀疏的枝头,在地上拓出一个个欢快的光晕。梧桐树下,孔雀绿门脸的古董家具店里,于英廉打开半人高的上世纪30年代款柜式收音机,扬声器清晰地飘出电台热曲。
于英廉,“80后”海归。2013年,在天平社区就业援助员帮助下,她紧挨着老洋房开出了一家回收、翻新旧家具的小店。靠着这家小店,于英廉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安身立命,更以创意翻新服务引得宾客盈门。
当静安别墅逐个肃清小商铺、田子坊饱受争议,梧桐掩映、洋房林立的徐汇区“特立独行”,鼓励有文化创意元素的小店进驻商用性质的老洋房。如今,“有品位创业”渐成徐汇区的新招牌;数十家文化类小铺陆续在梧桐树下、老洋房间落地生根发芽。
青年创业爱秀“文艺范儿”
衡山路、东平路,上海盛极一时的酒吧一条街。时过境迁,在市场之手的挥舞下,这儿的酒吧一家家淡去,却沉淀下了怎么都抹之不去的海派腔调。看着这些重归宁静的梧桐大道和人去楼空的洋房,相关部门踌躇:下一个过客会是谁呢?
走了一拨年轻人,又来了一拨年轻人。这次,来的不是泡吧族,而是怀揣着文化创业梦的“文青”。
于英廉就是其中一员。从日本学完设计专业归国,家里谙熟家具回收行业,她考虑开一家为老旧家具“美容”的小店。四处寻觅,她选择了天平社区,“洋房、梧桐、老人、老外——这儿有故事,是走心的地方。”
一对海归闺蜜蒋韵和卢璐把目光投向了太原小区内的一幢西班牙式洋房,“我们想开一家下午茶沙龙,搭建一个海归文化交流平台,这里沉淀了满满的历史脉络和城市气息,海归们最钟意。”
近两年,天平、湖南社区40多位就业援助员意外发现,来社区咨询创业的人群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且都爱秀“文艺范儿”,不约而同地看中了老洋房。
“小而美”拒绝“统一规划”
地处北徐汇的天平、湖南街道在推动年轻人创业就业方面并无优势:没有大面积的创意园区,店铺面积少,租金高昂。
天平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所长张琰发现,那些小而美、追求独特品位的文化创意类创业,恰恰符合由梧桐、洋房等元素组合成的“慢生活”业态。
自2012年起,天平、湖南社区开始有针对性地推介并扶持这些由年轻人带来的“有品位创业”,让这些梧桐树下的文化小店铺犹如珍珠般慢慢嵌入有故事的老洋房群落。
王璐兄妹俩,学艺术的知青子女,回沪后一度生活困难。兄妹俩来社区咨询,想开家手绘瓷器店,就业援助员虞美娟“盯”上了他们——帮忙注册,申请开业补贴及减免税金,还先后两次为王璐办理小额创业贴息贷款担保……如今,小店紧挨着孔祥熙故居,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在别处开出一家分店,先后雇佣了社区推荐的十多名失业青年。
除了在开业硬“门槛”上的帮助之外,对于每个来梧桐树下创业的“文青”,社区给出了精准服务:于英廉在装修门面时,市政科曾提出“统一规划”的要求,这让讲究品位的小于不能接受。在就业援助员协调下,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装修方案大家都很满意。
“文化养分”滋养完美街区生态
徐汇区人社局就业指导中心科长徐勤告诉记者,天平、湖南社区先后发布了《街道创业扶持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35岁以下本地区户籍自主创业者在获得市、区初创期开办费1.5万元后,还可获得街道给予的6000元自主创业奖励;街道还将从初创期房租补贴、促进就业补贴等方面给予创业者大力扶持。
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老洋房里的小店铺活得“走心”,周边居民也感觉滋润。王璐的手绘瓷器店,不少客源由街坊邻居介绍而来,每逢有外地及外籍友人前来挑选上海特色礼品,他们不再只推荐奶油五香豆,而是带着朋友来这里看看坐坐。蒋韵、卢璐的下午茶交流会,不仅配合社区举办“海归创业论坛”,也免费提供场地为百岁老人祝寿……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在考察了这儿的“有品位创业”后感叹:“这些项目的上下游、客户群都在梧桐树下,也只有依托梧桐树、老洋房,才有丰厚的文化养分令这个业态蔓延滋长——这是一个完美的街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