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的宗教极端主义问题是近十几年才激化并逐渐成为法国政治、宗教和社会核心问题的。法国社会在战后三十年经济“光荣增长”时期,从其过去的殖民地北非阿拉伯国家引入大批移民,以补充法国劳动力的不足。当时法国在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在中东执行亲阿疏以政策,法国与阿拉伯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直到上个世纪末,中东巴以冲突趋于激烈,而法国60年代入籍的阿拉伯移民第二代也开始成年,他们采取了明确的“反以亲阿”立场。从萨科齐担任总统始,法国着手修正中东政策,采取向以色列一边倒战略,并积极参与多项阿拉伯—非洲国家的战事。这确实得罪了一部分穆斯林社团。这时穆斯林已经成为法国第二大宗教社团。于是,中东巴以冲突使法国内部萌现出某种“中东化”趋势。这次的《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案,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表现。
今天的法国社会已经分裂成两个尖锐对立、甚至已经兵刃相见的阵营。一方面,少数激进的法国阿拉伯—穆斯林族群,对巴勒斯坦的支持,随着中东冲突的加剧,也越来越走向极端化。法国近年来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事件大多与犹太—以色列有关,如2012年图卢兹市数名犹太儿童被枪杀的恐怖事件就是一例。部分最为激进的伊斯兰分子(约有数百人)甚至不惜前往冲突地区,如叙利亚、利比亚等地直接参战,取得实战经验后返回法国。据悉,实施这次袭击事件的恐怖分子中就有两名曾参加了西方支持的反对阿萨德的叙利亚内战。
而另一方面,法国新一代极右翼势力也在迅速崛起。所谓新一代极右翼的特点,即以犹太—基督教—白人为基点,他们强烈反对穆斯林—阿拉伯—黑人社团及其所代表的伊斯兰教传统文化。他们认为穆斯林无法真正融入法国社会。新近当选的犹太裔法兰西学院院士芬凯克劳特、畅销书记者齐姆尔等人都是这一势力的代言人。而很有可能在2017年总统大选中有所突破的极右翼国民阵线主席玛丽娜·勒庞则是其政治代表。目前这一势力可谓席卷法国。
这次恐怖袭击目标明确、手法残忍。其主要目的首先是报复杂志社曾经发表的讽刺伊斯兰先知的系列漫画。其次人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以巴冲突在法国本土的一次血腥的延伸。因为其潜台词与其他盲目屠杀平民不同,针对性极强。3名恐怖分子在杀戮开始前甚至核对记者的姓名。这表明,恐怖分子是在试图向法国社会传递一个信号:今后你们在言论上反对我们,我们就将用武器来回答。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开端。
从2015年前后发生的多起袭击事件可见,法国已经处于某种激烈动荡、分化的前夜。《沙尔利周刊》惨案只是一个开端,而非结束。
文汇报记者 郑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