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2007年,我和不少老戏剧工作者都曾撰文纪念中国戏剧前辈人物于伶同志诞生100周年。如今十年飞过,又一代青年剧人和青年话剧观众迅速成长,他们对中国话剧历史的感受又已远了一步,对历史的记忆更容易淡忘,这是自然的,不足为奇。但是总有些人物经得起历史的选择,应该会被更长的历史铭记,于伶同志就是这样的戏剧家。
于伶(1907-199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话剧(兼及电影)大作家,也是重要的戏剧活动家,1949年上海解放初期的文化行政领导人。他的一生90年中,除了抗战中有几年去香港和重庆工作外,始终没有离开上海,他同上海情深谊厚,他的剧作绝大多数都以上海和江南生活为题材,但他又是影响深广的全国性人物。正因如此,1949年全国解放后第一次文代会上,于伶既被选为中国剧协副主席,又被选为中国影协副主席。
于伶同志1907年2月23日诞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书香人家,原名任锡圭,字禹成,写剧本最早的笔名用过尤兢、叶富根等。20年代初去苏州读书时就开始参加话剧活动。30年代初去北平大学法学院读书,一连写了三个独幕剧,并同宋之的、陈沂等组织左翼剧联,由此成为专业话剧作家和活动家。1933年初左翼剧联将他由北平调到上海,在夏衍同志直接领导下,成立无名剧人协会。为了追求高水准舞台艺术,1935年成立了著名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后又附设实验剧团),演出了 《娜拉》 《大雷雨》《罗蜜欧与朱丽叶》 《太平天国》 等名剧,奠定了左翼话剧剧场艺术的基础。1937年抗战爆发,形势大变,按组织部署,于伶又同马彦祥等合力推动上海剧人组成十二个救亡演剧队,除一个队留沪外,十一个队分别到广大内地农村开展救亡演剧活动。不久上海沦陷,仅余租界“孤岛”。于伶由于对上海情况的熟悉和在戏剧界的威望,奉命留守孤岛。在敌伪四面环伺,租界当局种种限制下,他仍然坚持进步话剧阵地,组织青鸟剧社、上海剧艺社等剧团并推动业余话剧活动,从1937年到1941年初,于伶在上海坚持了近五年艰险贫困的进步话剧活动后,才因环境危险,奉命转移到香港。他不愧是一个忠诚的戏剧战士,在香港仅仅一年,他又把当时不少到了香港的话剧工作者组织起来,同司徒慧敏等建立了旅港剧人协会,开拓了香港这个从未演过话剧的处女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犯香港,于伶和大量剧人被迫撤离,转入了抗战大后方,于伶辗转来到重庆。
重庆当时是国民党抗战中心,已有了几个大型话剧团,当时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共长驻重庆,实际上掌握着进步话剧运动的领导权。按照他的决策,由金山、于伶、司徒慧敏、章泯等香港和上海来的著名剧人,建立了一个中国艺术剧社 (“中术”)。这是中共直接领导的一个重点民间剧团,由1942年末到1946年初,在重庆坚持了三年多,影响深远。这时抗战胜利,于伶回到上海,立即恢复了上海剧艺社,但不久内战爆发,剧艺社被迫解散,他大病一场,1948年病愈后不得不转入解放区。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戏剧界不少人忽然发现,于伶在解放军入城式中,穿着一身粗布解放军军服,站在卡车上进城了。此后,他负责领导上海文化工作、电影工作,原以为他可以发挥所长,没想到1955年就受到潘汉年冤案株连,但勉强还可以写作。到了“文革”中,1966年起被“四人帮”迫害,被囚十年,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出来后只能偶然写诗,再也写不出剧本了。我曾给他打气,希望他写作,他只能淡淡地摇摇头,轻轻地说,写不出来了。
于伶一生90岁,写作时间只有30年上下,写了独幕和多幕剧共六十多部。其中自然有不少是匆忙赶写,未见其佳,但他的几部代表作确是中国戏剧的珍宝,足以奠定他中国第一流剧作家的地位。
1939年于伶在上海写出了以他最熟悉的上海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夜上海》,真实而深刻地写出抗战初期上海和江南一带人民苦难生活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个戏在上海演,在重庆也演,都取得精彩的成功。确实是一部精品。
于伶1942年在桂林时,为剧社演出需要,写了 《长夜行》,写上海一幢石库门中三户人家的故事。剧中提出了“人生如长夜行路,失不得足”的警示,在当时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极富现实意义。
抗战胜利回到上海后,于伶身体衰弱,每一生病都是几个月。但他一旦好转,就迫不及待想写戏。《七月流火》是他久有腹稿,直到解放后60年代初才写出的压卷之作。全剧以他地下时期战友茅丽英为原型,1961年初发表后,全国立即有12个剧院团上演。
这三个戏称得上是于伶的代表作,是中国话剧的精品,是与他作为活动家对祖国戏剧艺术所作的同样重大的贡献。
于伶同志为人谦虚谨慎,温和宽厚,特别对青年,送请他审阅的剧本或文章,总是耐心细看,提出意见,乃至约谈。上世纪40年代初,我在上海时,曾几次介绍青年剧作者带着剧本去见他,总得到他亲切的指教,即使在病中,只要可能,就都把剧本留下约时细谈。
于伶是我难忘的领导、老师、长者,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在中国戏剧史上应该有他一幅立体而鲜明的画像。今年是他诞生110周年、逝世20周年纪念,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他,了解他,向他学习。
刘厚生先生是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曾获“白玉兰特殊贡献奖”等殊荣,也是本报的老朋友。他生于1921年1月,如今已近百岁,仍笔耕不辍,真是可喜可敬。———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