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是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代表,20世纪初中国画坛的领军之人,自号“朽者”,47岁英年早逝。和他亦师亦友的绘画大师吴昌硕为他题曰“朽者不朽”。今年适逢陈师曾诞辰140周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特展”。展览汇集全国各家美术馆和博物馆的陈师曾的精品,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漫画、刻铜、印笺等,种类繁多,首次对陈师曾先生的艺术创作与成就作了全面的呈现。
为更好地欣赏师曾的画,需要先了解师曾这个人。六楼精品展厅,以文献和原作交错陈列的方式勾勒出“朽者”的生平,展现其交友往来的豪华“朋友圈”。那时师曾的寓所仿佛就是巴黎“美好时代”的文化沙龙,他与北京文艺界名家的往来密切,最著者有鲁迅、吴昌硕、齐白石、梅兰芳、姚华等。展厅中陈列了许多他们相互合作,以及酬答往来的作品。
“朽者”出自“一门四杰”的家族,祖父陈宝箴为清末湖南巡抚,是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父亲陈三立号散原,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六弟陈寅恪更是大名鼎鼎,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出自名门望族的陈师曾早年留日,学的是博物科,掌握了水彩、铅笔画、油画、漫画等多个画种,并不断把西方文艺潮流及时翻译介绍到国内,比如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但是家学深厚的他,艺术实践中体现的是“以精神相应”,“采人之长”,“以本国之画为主体”,矜持着“文人画”的价值精髓,提出“中国画是进步的”等自信、自强的画论。同时自觉主动拓展绘画题材与语言方式,进行了水墨现代化探索,特别是他为中国文人绘画的现代转型树立了价值标准:“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他有着开放的心胸、醇厚的文化修养、高洁的人格和广搜博取的态度。
陈师曾为人谦和,好结交和帮助文艺界有才情的朋友。他在琉璃厂慧眼发现了齐白石的一方印,顿时被这位年过半百的“北漂”艺术家所吸引,多方走访之后,终于在法源寺找到了齐白石,并成为挚友。他曾劝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并在海外积极介绍齐白石的画作,使齐画的价值被广泛认识。白石老人有诗印证了近代中国画坛的这一段佳话:
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
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
牛鬼与蛇神,常从胸底会。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
此次特展,绘画作品主要在五楼展厅。一进门即可见王云1923年所绘白描 《陈师曾像》,边上是陈师曾去世时,王梦白为好友做的一篇生平介绍。这件作品以十几幅卷轴侧挂摆成纸阵作为背景,烘托出他在中国体现的“文人画之价值”。
转到背面,“佛像”和“读画图”并置于中庭显要位置,凸显了陈师曾这个旧式加新式知识人的特点———心中有文化遗民的留恋,同时又审时度势、积极博采西方现代思潮在艺术上的变革,在对立矛盾中寻求统一。取名“达摩像”的画作是师曾1916年临仿石涛的作品,画中流动乌云里明月时隐时现倒映水中,虬髯达摩坐于石上凝视水中的大千万象。达摩并未画全,一侧肩膀在画外,新颖独特的构图增添了画面现代感和无限的想象。上有题记:“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云流空山,狮子出窑。”
“读画图”则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北京的一些文艺界名流为赈济京畿地区水灾,汇集作品六七百件,在中央公园举办展览筹款赈灾。画家身临现场,将自己看到的画展场景如实记录,真实生动,带有接近新闻照片的截取式构图,极具现代感和写实感。画面上汇集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形形色色混聚一堂,气氛热烈。有穿长袍马褂的老少国人,也有西服革履、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士,还有身着洋装的时髦女郎。几十个人物安排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远近虚实、透视比例均采西画之技,人群排列形成一定的空间层次。画中人物的面部用笔简洁但刻画入微,性格表露无余,风格带有漫画色彩。身体省略了线条,直接用大块墨色塑造形体,只在局部用短促细碎的线条作些勾勒。他用中国画特有的线条和平面的色彩,画面时而“留白”勾勒出前后关系,时而晕染表现服饰的质感。这种对线条省略和对光线的感受及表现,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陈师曾的西画造诣,以及他对近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开创性的贡献。
1914年创作的 《北京风俗图》 册页34图,被丰子恺称为“中国漫画的始源”。这是陈师曾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期间,和好友鲁迅一起走街串巷体会民俗后所绘。因此展陈特意营造街景穿梭的观感,以“古今”、“现实”、“俶诡”为主题。这些册页画具有速写的纪实性和讽刺漫画的思想性。画中多以吹鼓手、烤白薯者、拾破烂者、拉骆驼人、沿街小贩、说书人等底层人物为模特,内容丰富,大胆的意笔勾描,神态惟妙惟肖。陈师曾受到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底层百姓有强烈的同情心,在利用绘画记录民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通过题跋巧妙地融入绘画的意境中。
冠题为“朽木生花:君子、博物、金石”的左厅,集中展现陈师曾的花卉作品 (左图)。由于早年致力于恽南田没骨、工细一路,加之留日深研博物一科,他的花鸟画注重写生,形神兼备,在严谨科学的风格中放开去,能将多种笔墨风格与深入观察后的物理、物态融为一炉。同时吸收了吴昌硕的“金石气”,却摆脱了缶翁的缺少变化的格调,不乏灵活生动的处理,走笔力透纸背,不扭捏匠气。他的用色很沉稳,浓而雅致,画面大气洒脱,追求自然和生意,画中有感有情有趣有真意。“八桃”是陈师曾的代表作之一,求真追意结合,桃枝和桃子的外形造型准确,赋彩浓而不艳高雅脱俗。这和其他画家的桃画大不相同,有科学的视角,但又不失文人画写意情怀。八个桃子方向层次错落有致,枝叶果穿插生发关系合理。画面位置经营由心而发,运笔气韵贯穿。他说过:“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自感也。”
右厅题为“山川逸兴:写生、诗意、简笔”,集中展示陈师曾的山水画创作面貌,展场中间以相互借景和层层穿透的方式呈现其多组庭院写生与诗意山水小品,四周展墙上以立轴与册页结合的方式揭示其山水画的博采众长和自抒性灵。师曾的山水虽不及他的人物和花鸟著名,但是张张古意奇趣,也是上乘之作,文人画之典范。他强调文人画主体是“人”,是人的文化素养。山水早年学四王和沈周,后来取法石涛。在他的印谱里有一方名为“五石堂”,可见他对清初的以大涤子为首的个性画风的推崇。
刻铜作品也是这次特展的亮点之一,这传统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的陈寅生。当时的名流纷纷在墨盒镇尺上刻画作品作为馈赠之用,这个雅趣后来风靡清末民初的文化界。陈师曾是这门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倡导者。书画艺术家与刻铜艺术家互相砥砺,创造了刻铜艺术新的高峰。展陈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四雅”(品茶、挂画、插花和焚香) 和赏石文化,把观众带回到上个世纪初文人雅趣的空间,让观者从多重感官上更深入体味师曾的艺术 (在展厅外观众可以自行拓印师曾的刻铜作品带回收藏)。
记得梁启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朽者”:“师曾在现代美术界,可称第一人。无论山水花草人物,皆能写出他的人格;以及诗词雕刻,种种方面,许多难以荟萃的美才,师曾一人皆能融会贯通之。”可见有文脉传承且勇于创新者方可不朽。“朽者”意在继承,不朽因其创新。文脉汇通,朽者不朽。
文/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