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红
在遂昌的那个清晨,我是被窗外那优美的唱腔唤醒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四百年一梦间。当惠风掠过山城上空,《牡丹亭》 那熟悉的唱腔,依然清丽婉转,令人痴醉。
遂昌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浙江丽水地区的一个山城小县,一直不为人所知。近几年却因为旅游和汤显祖文化变得声名远扬。不久前,2016浙江遂昌汤显祖文化节暨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年纪念活动在遂昌举行,整个县城昆曲悠扬,研讨、踩街、戏曲之夜,热闹非凡。
在遂昌的老同学知道我喜欢各种文化活动,因此在节前特意打电话邀请我回去过节。我到之时,在汤显祖为政五年及酝酿创作 《牡丹亭》 的遂昌,那份发轫于民间的“汤公情”,正满城上演,融入遂昌的山山水水,恍惚间我也穿越了四百年的时空。
文化节那几天,我所有的同学都在为汤公忙碌着,天天早出晚归却兴致勃勃。他们说,遂昌满街都是杜丽娘,满街都是柳梦梅。其中我一个女同学因为前几天脚伤了不能走路,“不然我要报名当春香丫头的,那妆扮起来多美啊! 春香是杜丽娘的婢女,热情、开朗、活泼、泼辣,是不是很像我?”她淘气地和我开着玩笑。
遂昌是个小城,走在大街上,几乎所有人都彼此相识,走个百来米可能跟熟人招呼要打十来个,从城北走到城南不用半小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城,汤显祖文化家喻户晓,男女老少都知道 《牡丹亭》。特别是近年来,他们在社区、学校推广昆曲,走在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学生,也许都能给你唱一段正宗的昆腔。
汤显祖是临川人,但在遂昌任过五年知县。这五年是汤显祖仕途上最重要的岁月。遂昌那时叫“平昌”,山峦重叠,土地贫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所谓山高皇帝远,从而能让汤显祖以七品小官的身份执掌实权施展自己的抱负,足以自慰。
在遂昌的五年,汤显祖推行“仁政惠民”的治县方针,兴教办学,劝农耕作,惩治豪强,灭虎除害,受到老百姓的普遍爱戴。在遂昌期间,汤显祖在政务闲暇之际,常常偕地方文人雅士游览山水名胜,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从1587年到1601年十四年间,汤显祖写了四个剧本:《紫钗记》 《还魂记》 (又名 《牡丹亭》) 《南柯记》 和 《邯郸记》,合称 《临川四梦》。其中,始作于遂昌的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
汤显祖在遂昌时间不长,却与遂昌士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他弃官回乡后,遂昌人经常到临川探望汤显祖,汤显祖也不时书信问候遂昌士民。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为纪念汤显祖,遂昌县令缪之弼主持在县城建“遗爱祠”,奉祀汤显祖。一直来,遂昌人就把汤显祖作为小城的骄傲。
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很多元素与汤显祖有关。儿时,我在遂昌县实验小学读书,学校旁边的小弄堂———小学路15号,有一间破旧的平房,墙面斑驳,就是“遗爱祠”的旧址。“遗爱祠”三个字立在门口,字迹已淡。学校大门左侧则是汤显祖当年所建的三层启明楼遗址。当时此楼为县城最高建筑,汤公时常登楼远眺,“可怜城市欲纷纷,直上层楼势入云。”据传汤公还放了一口钟在里面,每天早晚敲钟报时,督促人们快点起来耕读,不要再睡懒觉,有点类似现在每天的上课铃声。据说,他还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建过灭虎祠,还写了 《遂昌县灭虎祠记》,以作纪念。只是这个,我小时就不曾看到任何遗迹。
位于南溪边的遂昌中学是我初中和高中读书的地方,走出校门正对着的那座桥名叫河桥,就是汤公当年“纵囚观灯”的遗址。那时,我们每日在这桥上走来走去,打闹玩乐。不会去想这座桥有着不一样的身份,更不会去想当年站在这座桥上的犯人们,望着远处的灯火,定是落了泪的。
当年的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年元宵节,汤显祖忙完事务,走出县衙,忽见龙灯鼓乐,绕城环游。但没几步,便至监狱,他恍然发现,不管外面再是灯火通明,笙歌曼舞,这份热闹与温馨,永远照不到监狱里。于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全部犯人们桥上观灯,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按时回来,结果观灯结束后无一人逃匿。根据项兆丰编著 《汤显祖遂昌诗文全编》,再参考徐朔方 《汤显祖诗文集》,我们可以从汤显祖写于遂昌任上的200首诗作中找到“纵囚观灯”的依据。
如今再走到河桥上,感觉当年天天走的桥居然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内涵,心中不免有点小得意。
多年来,遂昌人民怀着对汤显祖的深厚感情,延绵不绝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汤显祖研究会,九十年代建了汤显祖纪念馆。接着建起了戏曲公园、汤公园、汤公古戏台,开设了昆曲十番传承学校,成立了古乐坊。汤显祖倾力传授的“遂昌昆曲十番”和“班春劝农”双双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正是遂昌百姓对汤显祖的尊重与纪念,对昆曲的热爱与坚守,才有了汤显祖文化在遂昌的世代传承。自2006年以来,遂昌已举办了六届汤显祖文化节,凭借“小马拉大车”的勇气和执着,凭借着汤显祖、《牡丹亭》、昆曲三大文化品牌,遂昌正让传统文化枝繁叶茂、花香四溢。
“满堂溪谷风松,舷歌嗒尔,时忽忽有忘,对睡牛山齁齁一觉。”不信你看,如今的遂昌县前街1号,现在的遂昌县人民政府,依然坐落在以前汤显祖县衙办公的旧址上,县政府正对的牛山,恰是汤公文中所记。四百年,一个人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