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冬,王雁、李滨声、田耕(左起)在石景山发电厂。
吴令华
2016年4月24日,是个星期日,北京天气最好的时节,京郊四季青敬老院一间明亮的房间里,打破了往常的静谧,几位耄耋老人在此地相会。主人名叫王雁,今年92岁,是 《海瑞罢官》 的导演,一生为戏曲改革呕心沥血。先到的客人是李滨声,著名漫画家,90岁了。他从昌平的一家养老公寓赶来,是孙女送来的。后到的便是我的老伴田耕,从出版社总编辑退下来后,忙了十几年的地方志,89岁。在三人中,他年纪最小,却身体最差,由我和儿子保驾出行。三老年龄总和,超过270岁,这次聚会,目的专一明确——照一张相。
这事儿说来话长。那是1949年的冬天,“三老”还是“三小”,风华正茂,豪情万丈。当时,北京市文委、市总工会筹委会、青年团市委联合组织了61位青年文艺工作者到12个工厂建立职工俱乐部。他们三人和黄真 (即黄宗淮,黄宗江之弟,党史专家,《李大钊传》 作者,已故) 一同分配到石景山发电厂 (我则被派到总后北京被服厂)。在厂里,田耕、黄真和发电厂的职工共同创作了一个三幕话剧 《为了光明大团结》,由发电厂职工演出,王雁导演,李滨声舞台美术设计,获得了北京市第一届职工文艺会演一等奖。转年的春节联欢会上,王、李粉墨登场,与厂职工业余京剧团一同演出 《群英会》,王雁饰前部鲁肃、后部孔明,李滨声演全部周瑜,轰动了全厂! 说起来也巧,一年多后,我与发电厂也结下一段缘分。1951年春,我所在的青年艺术剧院要找一个体验生活的基地,选中了石景山发电厂,派我带一个组来厂打前站。我就地取材,与工人联合创作了一个反映职工家属支持生产的评剧 《好夫妻》。不久孙维世同志带了个剧组来厂体验生活。她看了排练,称赞剧本好,演员好,但唱腔设计不行。我是个戏曲盲,对唱腔一窍不通。于是维世亲自动手,改成快板剧。也在当年的全市职工文艺会演上得了奖。
去年,田耕出版了一本回忆录 《往事遗痕》,述及这段故事。李滨声看见,回忆起三人曾在发电厂职工俱乐部前留过影 (图①),萌生了三人重聚再照一张合影的念头。此议立即得到其余二人的响应。于是,便有了这次聚会。
最年长者王雁,自幼酷爱京剧,小小年纪,便登场演出。从发电厂回来后,分配做戏曲改革工作。他为新凤霞改编了评剧 《刘巧儿》;为张君秋创作了京剧 《望江亭》;为国庆十周年改编了大型合作京剧 《赵氏孤儿》。而且,他还将吴晗的文学剧本改造成舞台本,导演了闻名世界的 《海瑞罢官》!历尽劫波,时年逾古稀的他不但协助各地复排、新排 《海瑞罢官》,又推出了寓意深刻的新戏 《画龙点睛》。他真是戏曲改革的大功臣! 人们欣赏戏曲,赞赏名角,但鲜有人知藏身幕后绞尽脑汁的王雁。见我们到来,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坦诚、灿烂的笑,话语不多,目光清澈。我很少看见老年人还保留着如此透亮的眼神,反映出他对世事的历练洞察、对人情的宽厚通达。
如果说王雁称得上“仁者寿”,那滨声就是“智者乐”了。他世家出身,自幼浸润于京味文化的氛围里,玩票、魔术、风筝、画画、雕塑……样样全能,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玩家。我初次认识他是他将我与田耕的结婚照做成一个摆件,镌着“铜缸缘”三字,将一件平淡小事变成流传于故人嘴边的趣话。这就是李滨声,“幽默”寄生在他全身的每个细胞里,他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那里。以后他因画罹祸,家庭破碎,音信渺茫。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来我家,身体尚可,灵气未复,木讷沉闷。之后,在公众场合几度相逢,见他又说笑话、又变魔术,原来的李滨声又回来了。这次会面,他最健谈,若无表情的脸上,目光温和聪慧,慢声细语,道出一段又一段往事。今日听来荒唐愚昧,当时无一不是真真切切的肉体创伤与精神蹂躏。说着说着,他忽然问我:“小吴,你有六十了么?”我讶然:“我都八十多了,还六十呐。”他莞尔一笑:“有人说了,我们这拨人被耽误的时间太长了。应该一律减去三十岁。”寻常戏谑之语,闻之惊心。
李滨声将他的 《梨园客画戏》 送给我们,精美可爱,十分珍贵。田耕则将他的《艺海冲浪历惊涛———记海瑞罢官导演王雁》的大幅复印件赠送他们。我也不辞谫陋,把刚出版的文集 《回首萧瑟处》 奉上。滨声凝视着说:“你再出书,我给你画画。”儿子在旁不停拍照,圆了“再照一张合影”的愿望。(图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不知不觉闲说了两个多小时,兴犹未尽,但对年届九十的老翁来说,已是体力难支,只好暂时告别,祝愿彼此康健,争取下一次再相见。
2016年5月于马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