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
“生命复现”这个词来自我喜欢的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孩提时期和耋耄之年这两个极端的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是可以复现的。”它的语境是作家略萨对其一篇小说的探问。
这篇名为《回归种子》的小说比较出名,它讲了一个叫马西亚尔的侯爵从死亡到孕育的故事。时光倒流还好,我惊讶的是竟然能如此平静地叙述一具尸体如何睁开眼慢慢活了过来。有意思的是这个明显已经死去的老人经历这么一折腾,不仅年轻,更厉害的是他直达了母亲的子宫、父亲的精子。所以,我说孕育,而非出生。马西亚尔无意识地畅游于生命———这个场景想起来就画面感极强。
除了这篇小说,我印象中还有两篇作品有过“生命复现”的主题。早在1921年,英国的塞缪尔·巴特勒 (Samuel Butler) 在《笔记》 中写出过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返老还童》 一模一样的情节,这独特性就打了折扣 (这个事菲茨杰拉德在1922年出版的新书前言里也提到了)。据说,他的写作灵感来自另外一位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感慨:“生命总是开端于最美好的状态,而在最糟糕的时候结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个生不逢时。老头本杰明·巴顿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年代,一出生就不对,他已经六七十岁的样子了。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却因老年人长相被耶鲁大学拒绝了,还是不对。若干年后,本杰明事业有成人到中年,由于变成一副年轻人的模样又被哈佛大学顺利录取。他因参加美西战争立下战功,被作为后备军官召回部队,当他兴冲冲地前去报到,又因孩童外形被拒绝,时间还是不合适———这篇在菲茨杰拉德作品中不太出名的小说,后来因为电影《返老还童》 广为人知了。
大家都还记得这个电影开篇和结尾大钟的画面吧。我以为,小说 《回归种子》 里的“蜡烛”担负着差不多的寓意。第三章的第一句话是“蜡烛慢慢长大,烛油不见了”与此对应的是马西亚尔重获生机。全文最后一句:“在时钟右侧不断增长的时间被延长了,它们过得快是因为,肯定是时光把人带向死亡。”马西亚尔这时又该死了。在通往结局的过程中,恐惧太多了,是爱情让这个赴死之旅有了温馨而美好的记忆———本杰明的生命中的黛西、卡贝雅尼亚斯侯爵的玛利亚 (我留意到卡彭铁尔的一个题记:献给莉莉娅,一本书的第一个故事献给莉莉娅,和所有日后将出的书一样)。
我喜欢“本杰明巴顿奇事”这个译名的原因在于导演关注着一个人与他的生活。略萨在1965年3月的谈话中对 《回归种子》这篇小说的总结也是“这篇故事是对一个人的生活,对其孤独命运的追溯……”本杰明无数次因为自己的样子被拒绝,时间的错置让他错过了生命中的很多事物,孤独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每个人都有遗憾,恰当时间,在恰当地点与恰当的人遇见只是一个希望。在人生终点,电影中的本杰明有不能一起老去的不幸,也有可以在自己爱的人怀中死去的幸运。
“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导演伍迪艾伦归纳好了,这个戴眼镜的怪老头还设计好了实现它的步骤:“第一步就是死亡,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因为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40年后,够年轻了,可以去享受退休生活了。狂欢,喝酒,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然后变成了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生命复现的一刻,还要感谢人生。因为,人生那么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