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
一条街,几座坊巷,托起了一个时代,卷起了这个时代上空的漫天风云,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一个奇迹。这条街是福州的南后街,这些坊巷是福州的三坊七巷。南后街是一条南北向的主街,街的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两片街区,东向七条为巷,依次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西向三片为坊,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这些坊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都是贵族府邸、翰墨人家、社会贤达、名士风流,这真是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衣冠锦绣之地,更是一条花团锦簇的文化名街。
三坊七巷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据统计,这里先后出过十位尚书,十位总督,三位海军总长,一百五十一位进士,以及为数众多的诗人学者。但看下面这些命名:衣锦、文儒、光禄,还有左近朱紫坊的朱紫,这些命名代表的是渊博、儒雅、高贵、品味和韵致。这里流传着许多余韵悠长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给福州这座古城增添了浓郁的风情。福州不仅是有福之州,而且是有着丰腴底蕴的文化之州。一首诗表达了这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殊风韵:“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宋·吕祖谦:《宋朱叔赐赴闽中幕府》)幽幽墨香中,朗朗书声里,闽都遗韵,左海风流,唯此为盛。
三坊七巷的光禄坊有一座“光禄吟台”,现在成了榕城诗人墨客吟诗歌吹的场所。这吟台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宋熙宗年间。当时的福州太守程师孟,善文墨,有政绩,修道山亭,曾请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程太守公余常到光禄坊内小憩,闽山保福寺僧人为此镌刻“光禄吟台”以彰其德。曾任光禄卿的太守有感赋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宋·程师孟:《闽山》。颜光禄指南朝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睿智若此,谦恭若此,由此可见其人风雅。
文儒坊旧称儒林坊,正是儒林学士汇聚之所。其实三坊七巷诉说的不仅是文士诗家,这里也记述了那些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猛士、统帅和军事家。远去岁月的鼎盛,已是历史的光荣记忆,就近代中国而言,清中叶以降,内忧外患,国势凌弱,这是一个弃旧图新、重铸民魂的历史转折期,为共赴国难,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严复是第一批赴英留学生,他引进西学,译《天演论》,后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诗人林纾不懂外文,与人合作,成为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当时风靡域内。甲午海战、黄花岗起义,都有八闽男儿的泪痕与血迹。多么难忘的的历史印记!
林则徐纪念馆在宫巷。在那里,我们不仅听到他的华彩诗文,更听到他临阵一呼的气势。艰难的时势,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虎门销烟,惊天动地,书写了浩气长存的一片丹心。可惜的是壮志不酬,谪迁万里,他为此阅尽人间苦乐,却是矢志不移。他先后任职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一生几度出任钦差大臣,屡进屡出,屡升屡降——这样的宦海浮沉,为常人所难承受。他置个人荣辱于度外,一身牵系的是社稷安危。他是一个文人,却充当了号令三军的统帅;他有伟大的抱负,却为时势所不容。他的传世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至今还激励着万千国人。
这一条街的三坊七巷,粉墙黛瓦之间,花木掩映之下,那些亭台楼阁,那些游廊曲径,无不充盈着、流荡着一股浩然正气。近代以来一批优秀人物的名字莫不与之相连,他们从南后街的坊巷走出,走向广袤的国土和世界,他们传播新思想,引进新事物,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行着并改造着帝国的积弊、并引向新的开端。为开发民智,为改变国运,他们无所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从林则徐到沈葆桢,从林旭到林觉民,他们谱写并传播着一曲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一条街、几座坊巷,灯影梧桐,碧血斜阳,这里的沉思和呐喊几乎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这是一条让人感动并引为骄傲的街道,这是我们的心灵系之的家园。
在我个人的记忆中,旧时的南后街并不宽敞,很窄,街两旁都是店铺:旧书店,灯彩铺,古玩铺,裱褙铺、刻书坊,那是一条缤纷灿烂的文化街。这里的繁盛,旧时就有人将之与北京的琉璃厂相比拟:“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还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诗)对于文人来说,南后街是让人钟情的地方,不仅可以休闲,可以怀旧,还可以“淘宝”,凡是古玩珍品,文房四宝,都可以在街上得到满足。我到南后街时,杨桥巷已经被改造为杨桥路了。我常从当日的杨桥路来逛南后街,看灯,看旧书,看街景,享受那里保留的传统风情。
近时读到一组关于福州的竹枝词,其中一首谈到福州灯市:“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见沈轶刘:《榕城竹枝》。沈轶刘(1898-1993),名桢,曾任职于福建《南方日报》。著有《八闽风土记》)中亭即中亭街,在万寿桥北。后街即南后街,都是闽都节时观灯的好去处。记得幼时,每年的元宵和中秋,因为家住南台,看花灯总是首选中亭街。福州气候温和,秋冬两季都是清风朗月,届时中亭街口,灯月交辉、流光溢彩。那时大桥两岸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都张灯结彩各显其能,极尽一时之盛。
但是与南台相比,人们还是愿意远道到南后街看花灯。因为那里不仅是展出,还有销售,而且在福州城,那里的灯彩做工考究,保持了悠久的工艺传统。从我居住的南台到南后街,穿越过闽江大桥,沿着中亭街到南街,再到南后街,几乎就是当年福州市区的一个直径,路远,那时没有公交车,靠步行。步行也是惬意的,边走边看,观赏的是满城榕荫下的古城街景,况且,南后街的火树银花正在向着人们招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