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为的《丝路驼铃》。 (展览承办方供图)
巍峨的火焰山、雄壮的沙漠驼队、俊秀的塔吉克少女……作为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要美术展览活动之一,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正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行,54位艺术家的55幅美术作品展现了这条著名商贸通道上的文明古迹、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
5年6次采风 重温丝路风情
2010年10月15日,“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丝绸之路万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从隋唐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启动。自此之后,5年间,已有百余位美术家,通过6次采风,行程共计逾12万公里,完成对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希腊等丝路沿线15个国家和地区50余座历史文化名城(镇)的考察,创作了200余幅美术作品。
刘大为的《丝路驼铃》、冯远的《丝绸商贸修坦途,文明传播结友谊》、朱乃正的《落霞》等一批精品或重现丝路历史辉煌,或定格历史瞬间,或记录人物神态,或摹画欧亚风情;作品风格或宏达阔远,或细腻传神,展现了丝路文化的历史足迹。
中西方艺术交融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创作的国画作品《土耳其之父》在土耳其展出时引发赞叹——见惯了油画人物的当地观众,未曾想在东方笔墨之下,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呈现出另一番栩栩如生的神情与风采。工作人员透露:“展览结束时,土耳其方面强烈要求收藏这幅中国画,不过我们想让更多观众看到,所以只能婉拒了这一请求。”
此前,“彩绘丝路”作品展曾在多地举办国际性文化交流展。“这次展览是‘彩绘丝路’作品第一次走进上海,也是除西安外展出作品最多的一次。艺术家们已将‘陆上丝绸之路’走完,而‘海上丝绸之路’采风将计划于今年年底正式启程。”大唐西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海报介绍。
通过艺术力量 增加交流互动
在哈萨克国立艺术学院写生、在希腊与当地艺术家进行座谈、在意大利向当地民众介绍中国传统绘画……沿途的经历早已超越了普通采风的范畴。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邱瑞敏坦言:“在采风考察过程中,美术家们相互交流探讨,感受沿途优秀文明成果,为美术家创作提供了动力和素材。”除了在艺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彩绘丝路”更是跨越国界的人文与心灵的沟通,中国的丹青笔墨和西方的矿石颜料一起描摹出当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艺术家们发现了大量因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佐证,如原名苏丹哈迈德清真寺的蓝色清真寺,正是因为室内采用了大量由中国传入的蓝色瓷砖作为装饰材料从而有了“蓝色清真寺”的美誉。在多尔玛巴赫切皇宫中,也收藏了大量中国瓷器,以及在此基础上融合当地风情的器物,似乎都在阐述当年文化交流的盛况。这些发现都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杜滋龄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参观时,看到一位土耳其少女细细观赏收藏在此的青花瓷,萌发创作灵感,将两者绘于宣纸之上,创作了《丝绸古道上的青花瓷》,呈现别样意蕴。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表示,“彩绘丝路”称得上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中一个高水平、大规模、影响深远的重要活动,其意义不仅是重走丝绸之路,也绝不局限于打开尘封久远的历史,“通过活动,增强了众多美术工作者肩负传承文明的使命感,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文汇报记者 徐维欣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