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文学》创刊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将这十多年来刊登在杂志上的插图作品汇编成册,献给所有关注文学,也钟情绘画的读者。这本画册的创意,并非灵感突现。这些年在编辑刊物时,经常被画家们为即将发表的文学新作所作的插图吸引。画家们阅读作品之后,用画笔描绘出在文字中得到的印象,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美术家向文学的致敬。他们的画,不时让编辑产生惊喜。这种惊喜,有时是由于不谋而合,画家们的创作,画出了编辑心目中的人物,有时则是因为出乎意料,画家的插图颠覆了编辑的预想,让人在惊愕后称绝。画家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诠释,也常常让作家们产生惊喜。这十多年来,请名画家为作品插图,已成为《上海文学》不同于其他刊物的一种风格,也成为读者的一个期待。
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文学家用独具个性的文字,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书写历史,抒发感情。数千年来人类的历史和情感,被凝固在文学家的文字中,保持着问世时的生动和新鲜,历经岁月的沧桑而不褪色。
文学最初的形态,是歌咏,是口传的故事,是自然和生活在人类心灵中激发的共鸣和回声。而绘画最初的形态,其实也差不多,那些千万年刻在岩石上的图形,是人类对原始生活的记录,对理想的勾画。文学和绘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关系。是先有文学,还是先有绘画,这也许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我现在回忆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文学名著,记忆的屏幕上,文字和图像是叠合在一起的,文学家塑造的人物,都是有鼻子有眼的生动形象,这些形象,不是我的凭空想象,而是因为书中的插图。从上个世纪过来的中国人,哪个人没有过在小书摊上看连环画的经历,而对很多文学名著最初的认识,就是通过那些美妙的“小人书”中认识的。我们看过的“小人书”,不仅有《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等古典名著,也有不少现当代中国作家的小说。很多世界名著,也曾被画成连环画,画家们创作的这些“小人书”,成为很多读者走向文学殿堂最初的索引和门槛。
将文学和绘画结合,是一个美妙的创造。文学家的文字,文学作品的描述的形象和意境,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画家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的创作,使作家的文字有了新的生命。古今中外,文学插图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文学插图的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画种:油画,版画,素描,国画,水彩画。而为文学作品插图,也是很多画家走向读者,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渠道,这在中外美术史中处处可见。上海的几位大画家,就是极好的典范,如程十发和贺友直,他们为文学名著画的插图,已成为经典之作。
这十多年来,《上海文学》每一期都约请画家画插图。国内的很多美术名家加入到文学插图的阵营中来。其中有国家画,油画家,也有水彩画家。为文学作品画插图,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画家们事先必须仔细阅读需要插图的文字,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解读,然后再以自己的风格创作插图,虽只是小幅作品,却都是精心构思,将文学作品描绘的情境生动展现在画面之中。他们以绘画的魅力,展示了文学之美。这些文学插图,对一本纯文学刊物,既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对所有为《上海文学》创作插图的画家,我们心存感激。
这本画册中,还有几位作家的画,刘心武,张承志,张新欣,都是读者喜欢的名作家,他们为自己文字画的插图,在刊物发表时,曾使很多读者为之惊喜。作家们的画,和他们的文字一样有个性,收在这本画册中,别有一番意韵。
这本画册,名为《文学之美》,其实是绘画之美,是文学向美术表达的一份谢意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