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莫多瓦的新作《胡丽叶塔》此次作为电影节的展映影片,受到不少女影迷的追捧。图为《胡丽叶塔》剧照。
陈熙涵
曾有人说,电影分两种:阿尔莫多瓦,还有其他。且不说结论是否过于浮夸,但多少概括出了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影像美学的风格化特征。毕竟,能称得上风格的导演,举目四望也并不是很多。作为最懂女人心的男导演,阿尔莫多瓦的新作 《胡丽叶塔》 此次作为电影节的展映影片,受到不少女影迷的追捧,22时45分加出的午夜场,80%是结伴而来的女人。放映前,人们好奇这位在银幕上开染坊的西班牙人,将怎样来改编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放映后,遁入雨雾的人们最终发现,除了一如既往的色彩写意,全片几乎没给阿尔莫多瓦的职业生涯留下太多被夸赞的余地。
《胡丽叶塔》 改编自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集 《逃离》 中的三个作品 《机缘》《匆匆》 《沉寂》。三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朱丽叶的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和三次逃离。到了电影里,朱丽叶变成了西班牙语中的胡丽叶塔,而电影的核心依然是女性生命中的孤独,阿尔莫多瓦作品的一贯主题。
作为门罗的忠实信徒,阿尔莫多瓦一直梦想将偶像的作品改为电影。如愿以偿之前,他曾让 《逃离》 在其2011年执导的 《吾栖之肤》 里现身亮相,与角色命运产生某种暗合。《胡丽叶塔》 中也有一本书粉墨登场,这本名叫 《古希腊悲剧》 的论著,作为一种镜像映照出女主角大半生的命运,并对她的未来作出了“悲剧”预判。
胡丽叶塔的故事,是在她动笔给十几年前不辞而别的女儿安蒂亚写信的过程中,在“对她说”中逐渐向观众交代的。她与安蒂亚父亲佐安的相遇和结合、与父母的疏离和亲密、与安蒂亚的相依为命和突然分别,与门罗原著小说中的描述看似并无二致。但是,门罗三篇小说亦可视为姓名相同、年龄有异的三位女性的三曲悲歌,而阿尔莫多瓦将其连为一体,使死亡成为了胡丽叶塔行事方式的主因。
这是67岁的阿尔莫多瓦创作的第20部电影,影片的诸多细节 (开场中年胡丽叶塔一身红裙的局部特写、青年胡丽叶塔顶着“杀马特”发型入画等等) 贴着他的标签,然而核心却在不断深入的叙事中稀释。《胡丽叶塔》 呈现了阿尔莫多瓦式的敏感特质,但是几处神来之笔的力有不逮,显示出了阿氏创作能力的颓势:分明触到了悬崖边那株秘密之花,却没有能力将它采撷的一种徒然。
影片在年轻的胡丽叶塔搭乘夜火车,并遇到孩子父亲的那一场戏里,巧妙地安排了一只鹿的出现。雪地里,一只公麋鹿在疾行的火车窗外不断地奔跑,并望向车窗里的两位即将发生交集的男女。麋鹿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最爱的猎物———作为古典文学课的代课老师,年轻的胡丽叶塔在授课时,是如此赞赏尤利西斯放弃一切,投入大海,面对磨难的精神。渴望冒险和未知就是年轻的信条,而当她经历了人生的几次别离,特别是这些别离皆伴有生命的逝去,她的人生最终被“围猎”得只剩衰老与孤独而已。这是电影极为漂亮的一笔,更有甚者将其看作是一种象征,代表了西班牙民众对日益保守的社会现实及人们苟活于世的一种反思。然而,拍得声色犬马的阿尔莫多瓦对此只做到了触及。在火车急停后,所有人都声称看到了那只无畏奔跑的鹿,在匆匆交代之后便遁入了语焉不详之中,十分可惜。
人近暮年的大导演,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女性,他的功力也还在漂亮的解构、编织戏剧及色彩和构图上可见一斑。然而,那些静水深流的人性,那些真正应该被触及的东西,那些被他恣意汪洋的形式感所服务的“主人”,却在阿尔莫多瓦式人性悲喜剧的聚光灯下悄无声息地遁去了,就像那只凭空出现的鹿,它跳跃着,奔跑着,无惧又无畏地逼近疾驰而过的列车,逼近飞驰而过的时代,却在给观众带来期望之时,不见了。
影片的结尾,是阿尔莫多瓦对门罗小说改动最大的地方。得知父亲死亡真相的女儿,在18岁那年人间蒸发,从此不知所踪。关于她的最终交代,门罗的小说中是“她过得不错”,而到了电影里却以女儿的长子猝死,女儿终于了解了当年母亲失去她的心情,来信以求和解,胡丽叶塔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找寻女儿的路途结束。自此,阿尔莫多瓦踏出了与门罗完全不同的一条路:在此一刻,胡丽叶塔个人的孤独,上升成为了一种宿命。真正陪伴她消受生之孤寂的,永远将是以前的情敌、此时的挚友赠予她的那尊雕塑———这尊黄铜铸造的人体雕塑如此沉重,胡丽 叶塔却不舍 丢 弃———好 比活着的人 即使背 负重荷,也要挺身应对生活的磨难。
相关链接
导演小传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西班牙导演、编剧和制作人,被誉为继布努埃尔后西班牙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
1949年9月24日,阿尔莫多瓦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拉曼查地区的小镇上。由于父亲的事业经营不善,阿尔莫多瓦的童年过得十分贫苦。糟糕的教育和经历,使他开始思考一系列超越他年龄的问题,也正在此时,他开始迷恋电影。
16岁那年,阿尔莫多瓦离开家乡前往马德里,希望能在此学习并拍摄电影。但当时正值弗朗哥统治时期,国立电影艺术学院被迫关闭。阿尔莫多瓦只能一边在西班牙电信工作,一边用业余时间 自学电影技术。这样的工作环境让他接触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怒哀乐,并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下大量素材和灵感。
多年的持续创作,使阿尔莫多瓦形成了独有的电影风格。他的作品包括《濒临精神崩溃的女人》 《关于我母亲的
一切》 《捆住我,绑住我》 《活色生香》 《对她说》 《不良教育》 《回归》《破碎的拥抱》 《吾栖之肤》 等。他是奥斯卡、戛纳、威尼斯、柏林等诸多世界一流电影奖项的常客,《捆住我,绑住我》 单片获15个西班牙最高电影奖项戈雅奖提名的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摘得第5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濒临精神崩溃的女人》 获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在不久前的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上,阿尔莫多瓦担任评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