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 冯尤
备受瞩目的《欢乐颂2》刚刚收官,不论是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双台破1的收视率,还是上映首日7.4亿的网播量,不论是时不时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热议的剧中人物和主要情节,还是刷屏朋友圈的剧中五美同款唇膏、包包的榜单,都在向我们强调这部续集的大火。但是,相比《欢乐颂》高达7.3的豆瓣评分,《欢乐颂2》的豆瓣评分却只有5.2,可见大部分观众对这部续集并不满意。
记忆深刻的是,《欢乐颂》是在播出伊始收视惨淡的情况下,凭藉精彩的故事和演员出色的演技实现了逆袭;《欢乐颂2》却高开低走,心安理得地消费着前剧的余热,最终没能好好守住前剧打下的江山。两相对比,使得该剧成为一个剖析国产“剧二代”现象的绝佳案例。
“剧N代”的生产模式,源自影视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许多我们熟悉的美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2004年开播的《豪斯医生》于2011年收官时共播出了8季;2007年开播的 《生活大爆炸》在今年5月以谢耳朵向艾米求婚结穴,为第10季划上了完满的句号;《实习医生格蕾》目前已播至13季,且其制作方ABC电视台已宣布继续制作第14季,该剧也因此成为ABC历史上最长寿的连续剧之一;《权利的游戏》 自2011年开播以来已播出6季,每季的豆瓣评分都在9以上,IMDb综合评分9.5。
国内影视界从中受到启发,近年来,荧屏上的国产“剧N代”也越来越多。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前剧的原班人马出演,延续前剧故事的“第二部”,比如《欢乐颂》系列;二是由原来的制作班底打造的同类型的“姐妹篇”,比如《美人心计》与《美人天下》。但如果我们把2011年以来播出的几部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国产“剧二代”和各自的前剧在社交网站上的得分一一对比的话,就会发现它们的口碑均不如前剧:《美人心计》7.6分、《美人天下》5.7分,《步步惊心》8.1分、《步步惊情》4.2分,《欢乐颂》7.3分、《欢乐颂2》5.2分。
国产“剧二代”得分不及前作,当然是因为质量原因。但又是什么造成了国产“剧二代”在质量上的滑坡呢?在我看来,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电视剧播出过程中缺少淘汰制。所谓淘汰制,就是制片方先制作几集试水,电视台也只先购买几集试播,如观众反响不佳,就直接砍掉不再拍摄。而那些通过了试播却在后续播放时口碑欠佳的片子,第二季就不会再有播出的机会。比如NBC制作的 《怪怪家庭》 试播集过后即被砍,而ABC出品的《再造淑女》第一季播出后收视不佳便不再续订。这样的淘汰制既降低了风险又促进了竞争,让制作方不敢懈怠,制作水准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的电视剧则大都由制作方一次性拍摄完成,再卖给各家电视台一次性播出。如果说“剧一代”一般是一步步靠口碑赢得观众的,那么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剧二代”往往从制作到播出都有知名演员与团队、影响力巨大的播出平台保驾护航,心理优越感明显,理所当然地认为观众不会不买账,制作上就不思进取甚至不走心。仍以《欢乐颂》系列为例,在《欢乐颂》中,作为租户的樊胜美平时从不舍得“打点”物业,故其父母被势利眼的物业拦在楼外受冻;而在《欢乐颂2》中,樊的嫂子竟屡屡顺利上楼,搅得22楼鸡犬不宁,显然是编剧只图自 己制造剧情冲突方便而健忘地让物业“弃恶从善”了。更进一步说,在绞尽脑汁地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观赏需求上,《实习医生格蕾》以格蕾的实习生涯为开端,除了女主角格蕾,其他实习生的工作与爱情也都成为重要的剧情线索,剧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众多,但个个形象丰满,且各季之间衔接紧密合理,情节各有侧重,有效规避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而《欢乐颂2》里,五美的戏份比例明显失调,安迪与小包总的戏份多到把“欢乐颂”变成了“包安颂”,关关的戏份则平均每集不超过五分钟,难怪网友戏谑她与谢童的故事基本“活在预告里”。
看到媒体报道,《欢乐颂》系列还将推出第三部。假如不认真反思总结《欢乐颂2》所存在的问题,依旧靠消费《欢乐颂》 所积累的人气来维持热度的话,《欢乐颂3》的口碑如何可想而知。推而广之,当今国产影视业体量巨大,“IP”风盛行,很多类似《欢乐颂》的大“IP”如《琅琊榜》、《后宫·如懿传》 等都有意做成系列剧。如何将国产系列剧做大做强,让观众欣赏到更多与前剧口碑相当的“剧二代”、“剧三代”,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