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6年荧屏,不乏女性成长题材的古装剧,从《芈月传》《女医明妃传》《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到《兰陵王妃》《锦绣未央》,这些剧集从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女性内在的情感和女性角色的主动性,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个新鲜生动的古代女性形象。而当古装女性题材戏扎堆来袭,作品也暴露出某些共性问题: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都深爱女主人公,感情戏显得繁杂而冗长;想要迈向巅峰,必须靠不断践踏对手上位;故事大多遵循女主人公从单纯、天真、不谙世事的少女翻身成寡言、冷艳、城府颇深的“女王”的基本模式。
有专家表示,若古装女性题材只局限于“宫斗+言情”的路数,对呈现更为丰富的女性形象是极为不利的;当原本风致的生命被禁锢在单调而混沌的价值观之上,将很难给现代观众带来精神超越。
古装“大”女主角,处处透露着“小”聪明
古装女性题材常被观众戏称为“大女主戏”,就是女性人物在戏中担任绝对主角。古装“大女主戏”在近年来不断涌现,前年年末《芈月传》来势汹汹,《锦绣未央》则在去年网台收视夺冠。还有《女医明妃传》《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等剧,皆走“大
制作+明星”加持路线,清一色的“宫斗+言情”内容,套路密布于每部50-80的集数中。
今年的古装“大女主戏”更不会消停。《如懿传》延续了《甄嬛传》的故事,由周迅演如懿,霍建华演乾隆;《特工皇妃楚乔传》改编自潇湘冬儿的小说《11处特工皇妃》,讲述了赵丽颖饰演的楚乔在乱世之中从奴隶变皇妃的故事;还有《独步天下》《独孤传奇》《独孤皇后》《扶摇皇后》……“皇后”很忙,然而她们的人格力量能否扛得住厚重的传统文化,又能否构建出对女性应有的价值取向和理解立场,多少有些堪忧。
自《甄嬛传》热播后,“宫斗黑化”的思维对古装剧影响至深,话题十足的 《武媚娘传奇》 中的“女王逆袭”模式更加激进。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说,满荧屏的“女王”玩着情感游戏,小聪明和小心思不断,可鲜少见到大气的人物设定和开阔的格局。“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数作品慢慢构筑起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很多古装剧对这么好的财富视若无睹,反而随意屏蔽或切割历史,轻巧地展开故事叙述,令人感到遗憾。”梁永安认为,身处大历史中的个体拥有关于生命、社会、文化甚至文明的深刻体验,“若只将人际关系简化为‘勾心斗角’的单调模式,将视域局限在个人欲望如何实现之内,未免太狭隘”。
剧中,那些被关押、追打时哭闹,但浓妆绝对不卸,美瞳誓死不摘的女主角向世人宣告,她们靠周旋在不同男人间创造了历史。作为陪衬的男一男二则以“霸道皇帝”“柔情王爷”等面貌花样耍帅,均属能为女主角“放弃江山”的痴情人。“此类男女关系属于“太阳-月亮”模式,女人是冰冷的月亮,男人将光芒照耀在女人身上,她们获得了光与热,再将热度反射给男人。”梁永安认为,戏里的“皇后”们甘愿以月亮自居,盘算着男人能否给予有形或无形的关爱与呵护,终其一生无法达到自由自主的状态。“这暴露出同类影视剧‘否定美学’的匮乏——她们宫斗争宠的欲望似乎都是自然生长的,从中我们看不到对古代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怜,得不到更具力度的现代性反思。”
豪迈而慷慨的“她们”,让故事更荡气回肠
某部最近播完的古装戏中的女主角被一些媒体称为女版“梅长苏”,但只学了《琅琊榜》的皮毛,主人公使尽了阴谋诡计将“敌人”踩在脚下,可不择手段与野心勃勃背后并没有对“成功”的意义进行深入追问。反观《琅琊榜》 之梅长苏,他身为谋士,却以“在阴诡地狱里拨弄风云”为耻,他对英雄的定义是上前线时挽大弓、降烈马去杀敌,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
不要忘记,在《明成皇后》《康熙王朝》等优秀作品中曾有的那些女性形象,她们并没有只沉溺于个人欲望,她们还背负了包括君臣、亲族等在内的多重关系,和国家命运、民族选择密切相关。人物间既有利益的博弈,也有周全的礼数,建立在恰当逻辑上的故事令人信服,又使剧情处于悬念之中不断被推进。
更何况,古代女性身上还有更多元的命题值得被透视,如上一代女性与下一代女性、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等。有学者指出,古代女性缺乏女权,但拥有母权,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地位很高,同类女性在年轻时靠着隐忍和付出达到了某种地位,收获了家族赋予的权力,而后几代女性的出现也许会破坏此种状态,当中就会产生悲剧,世代交替有其自己的逻辑,一旦发生碰撞后便会产生极强的张力;中国古代母亲往往是封建秩序的代表,对儿子有极大的影响,企图为他们营造出最好的成长环境,像孟母三迁等故事正反映了母亲在寻找优质资源时的良苦用心。目前也有涉及婆媳关系或母子关系的情节,只是它们往往拘泥于表面的冲突,而想让故事拥有戏眼,就必须沉淀到文化、道德等层面进行深入挖掘。
新的一年,期待古装“大女主戏”的主人公能少点儿小女人气质,多些豪迈、慷慨;赋予中国女性更高远的视野和更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