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
吴昌硕是集诗、书、画、印“四全”于一身的大家。受任伯年点化,自言“五十岁始学画”,以其非凡的金石与书法功力相融,涉足于画坛。陈传席认为,其画风雄厚浑朴,一扫当时正统派萎靡,改变了一代画史。他还认为,吴昌硕是里程碑式的画家,有开启之功。然傅雷则直言,吴昌硕全靠“金石学”的功夫,把古篆籀(古代大篆字的文体,《石鼓文》为代表)的笔法移到画上来,所以有古拙与素雅之美,但其流弊是干枯。
吴昌硕,1844-1927年,浙江安吉县人。初名俊,后改俊卿,初字香圃,更字昌硕,别号苦铁、缶庐、老缶、缶道人等。
依样
世人评说
在《白石诗草》中,齐白石还写道:“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甚至又有“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之语。
梅花湖石
“枯藤老树,吴昌硕、齐白石以至扬州八怪等等所用的强劲的线条,不过是无数种线条中之一种,而且还不是怎么高级的。”
美意延年
五十岁始学画,以金石、书法入画
吴昌硕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为举人,曾任县教谕及书院院长;父亲亦为举人,喜吟咏及金石篆刻。吴昌硕儿时读私塾就学,十余岁受家庭熏陶,开始奏刀学印。应该说,他的篆刻生涯更为漫长,创作经历长达七十年之久。早年学浙派,继法于邓石如、吴让之与赵之谦等大家;35岁后,上效秦汉,直取法于古玺;不惑之年后,又从历代金石文字及各家各派中,多头取法为己用,形成了自己雄厚刚健、生辣拙朴的独特风格。
仙木桃实图 1914年作
《仙木桃实图》笔墨劲爽老辣,设色浓艶沉着,吴昌硕敢于用色,反俗为雅,乃大师手段。更为突出的是这幅作品在构图上的疏密呼应,桃树主干从画幅左侧呈斜势擎天而上,上幅密枝繁叶,下幅一枝垂实,与主干构成三角的视觉界面,密与疏的交织让人一目了然,那是硕果压枝,鸿寿满树。
吴自言“三十岁学诗,五十岁始学画”。学画缘于一个伯乐,他就是任伯年。1883年,经高邕介绍,吴昌硕赴津沽在上海候轮船期间,与任一见如故,自此交往甚密。而推断吴正式学画的年份,应在1887年初冬,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任亦定居沪)。一次偶然机会,任让吴随意在纸上画几笔后,随即点化他:“子工书,不妨以篆籀写花,草书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得其奥诀也。”任的认可和指引,对吴日后在画坛的崛起,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国色天香
吴昌硕的写意牡丹,一是重气尚势,以浑厚豪放为宗,二是“直从书法演画法”,以书入画,以印入画,以金石气入画,如写如拓,高古凝重。比之于白阳,更显磅礴;比之于徐渭,更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显得烂漫;比之于复堂,更沉雄;比之于赵之谦,更老辣。画面右侧,巨石之上,几株牡丹绽放盛开。花朵艳丽,红黄相间,光彩夺目,硕大的花朵在枝壮叶茂的映衬下显得风姿绰约,左侧矗立几枝含苞待放的牡丹,与之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对比。此幅牡丹以单纯朴厚的笔法,大写意出花卉与奇石;复色运用酣畅自如,丰富的灰色层次使画面的张力得以增强,苍茫浑厚之气蓬勃而出。
1903年,吴订立了生平中第一份正式的书画润格。后人指出,这预示着他从篆刻和书法家转向职业书画家。而从其传世的最早画作《梅枝图》(1888年作),任为该作补茗壶茶具。再如另一幅《牡丹水仙图》,前置水仙,后倚牡丹,古雅而简逸,图中古缶牡丹临于任的《拓缶牡丹图》。由此可见,吴学画之初,其画风深受任的影响。吴正是将“金石”的书笔,融入了画笔中,这使得他画中的题材,皆呈现出雄厚浑拙、苍劲古朴等韵味。而从整体上看他的画作,松竹藤蔓,花卉蔬果,有形有气象;从落笔结构来看,用笔的一点一线,无不出自其书法功力。
芍药图
大写意花卉是吴昌硕的艺术成就所在,所谓“比之于白阳,更显得磅礴。他之于徐渭,更显得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更显得烂漫。比之于李复堂,更显得沉雄。比之于赵之谦,更显得老辣。”吴昌硕的意趣大概如此。该幅芙蓉花卉,花开烂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芙蓉枝叶皆以大写意写出,独芙蓉花与花蕾用洋红以小工笔勾勒;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
成为“后海派”掌门人,精于大写意花卉蔬果
谈到吴昌硕的艺术地位和影响,陈传席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一书中点明渊源,他将赵之谦推为“前海派”领袖,主要在于赵以金石入画(金石画派)的风格,对海派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任伯年等人是“中海派”大家,而吴则受前、中海派的影响,以篆籀笔法入画,一扫当时正统派萎靡画风,改变了一代画史,是里程碑式的画家。梅墨生亦指出,这一时期,吴集诗、书、画、印“四全”于一身,其地位则成为所谓“后海派的代表”。
错落珊瑚枝立轴 1914年作
款识:错落珊瑚枝,铁网出海底。甲寅七月,吴昌硕。印鉴:安吉吴俊章、吴昌石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丰收阶段为其六十五岁至八十二岁左右,在此阶段,他的书、画艺术可以说已臻炉火纯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时期。此作创作于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岁时的精品力作。吴昌硕善于画花卉,此幅《错落珊瑚枝》为吴氏花卉画之力作,“错落珊瑚枝,铁网出海底”,如其款识中所题,画面结构严谨,用笔遒劲,吴昌硕善于用线,每枝枝干、每片花叶都似铁杆般坚韧,富有生命力。其构图极为讲究,画家首先用两尊顽石坐落于画面两侧,稳住了画面重心。数枝天竺从顽石后方穿插向上,更与树叶形成疏密对比,几簇天竺果高低错落、顾盼生姿、扶摇而上。吴昌硕画花卉,常于繁枝旁点缀以枯枝,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苍老美感,晶莹剔透的红色枝条与天竺的粗枝大叶相交错,层次丰富,加上行笔老辣厚重,用墨色泽古厚,整个画面顿时苍润烂漫,变化无穷,一种吴氏稳重、典雅、古朴的趣味洋溢其中。
珊瑚珠
1913年,70岁的吴昌硕被推举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这一事件标志着吴在当时的影响力与艺坛地位已不容置疑。而他对当时的画坛及后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其生前,门下弟子达百余人,其中包括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陈半丁等名家。然什么是海派的绘画?梅墨生分析,海派文化近商,“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市井性和平民性,也就是说它有浓郁的商业气息。”
再回到吴传世之作来看,身处战乱的时代,他的画风与题材取向,或多或少亦受影响。他精于大写意的藤本花卉与蔬果,山水较少,人物佛像之类则更少。其所画的花卉蔬果40余种。他独钟画梅,无论红梅、绿梅、墨梅,都以篆籀草书之笔“扫”之、写之;而画荷他言,“一意求中锋平直”,即用力很重,笔势拗峭恣肆,墨韵气酣畅淋漓,均体现了他笔墨追求“重、拙、大”的艺术风格。对此,梅墨生表示,吴的写意画虽然题材稍嫌窄,然颇有笔墨功夫。其晚年之画,融草篆于一炉,尤长于表现藤蔓之类花卉,举凡紫藤、葫芦、葡萄皆以繁笔密体出之,盘纡缠绕,乱而不乱,颇得野致,最能体现其书画相通之长。此外,在色彩选择上,吴还大胆用大红大绿。潘天寿评道,“用西洋红画国画可说开始自昌硕先生”。
菊石图立轴 1905年作
释文:陶令篱边,花大如斗。杯泛金英,延年益寿。乙巳秋杪吴俊卿。印鉴:吴昌石、破荷亭
吴昌硕爱菊,他的故乡芜园、他所居住的厅堂外的篱边,也都种栽有菊花。菊花是吴昌硕笔下常见的题材。此幅画庭院秋景,大石下盛开的一篱菊花。菊叶纯用水墨,侧锋阔笔扫下,趁墨色未干即勾叶脉,愈见沉郁浑穆,盛开的菊花则用双勾画瓣,再染以颜色,绽开了满园的生机,顽石以大笔挥扫,略加点染。用笔阔放润秀,构图充实,各色菊花和墨叶体态饱满丰腴,色彩对比强烈,有大朴大雅之趣。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离的花朵寄托了这位62岁画家对故乡芜园的回忆。
虬龙图
陈传席评吴画不足:没了传统的“清雅”
尽管吴昌硕风靡于现代画坛,其画作仍有流弊。最不买账的是当年艺术评论第一高手傅雷,他毫不忌讳地指出,吴昌硕全靠“金石学”的功夫,把古篆籀的笔法移到画上来,所以有古拙与素雅之美,但其流弊是干枯。如何理解?傅雷分析,枯藤老树,吴昌硕、齐白石以至扬州八怪等等所用的强劲的线条,不过是无数种线条中之一种,而且还不是怎么高级的。
杏花春雨江南立轴 1920年作
此作为缶翁七十七岁所作,是时正是他创作的巅峰期,诗、书、画、印俱臻化境,即处于“放开笔机,气势弥盛,横涂竖抹,鬼神亦莫之测”的艺术创作阶段。《杏花春雨》,笔力老辣,力透纸背,花朵纵横恣肆,气势雄强,穿插揖让从容大方、汪洋恣肆,苍茫古厚之气盎然。布局新颖,构图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上喜用赵之谦那种浓丽对比的颜色,画面色泽强烈鲜艳。气势之贯通使他的画面的用笔、布局、题款等浑然一体。
那么“干枯”与“线条还不怎么高级”如何理解?傅雷认为,从线条(中国画家所谓用笔)的角度来说,中国画的特色在于用每个富有表情的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正因为每个组成分子——每一笔每一点——有表现力(或秀丽,或雄壮,或是古拙,或是奇峭,或是清淡素雅),整个画面才气韵生动,才百看不厌。一如吴在题画诗中自称,“苦铁画气不画形”,并认为“气”比形更重要。对此,陈传席指出,吴用了“矫枉过正”的方法。前人画“清”,吴画“浊”;前人画“净”、“静”,吴画“脏”、“动”;前人悠淡,吴画猛急;前人细柔,吴画粗硬。至少说,传统文化中强调“清雅”之气,吴画中不见了,这是他的不足;世俗之气未尽消除,这一条是他艺术上的不足。
松菊图
五十一岁毅然投笔从戎
吴昌硕少时饱受战乱之苦,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奔放不羁的性格,同时也养成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已五十一岁,却不顾亲友的阻拦,毅然投笔从戎,携剑出山海关,杀敌报国。直到晚年,他还写诗记述当年临阵杀敌的激动心情。这一股气不得了,所以,他说自己作画是“苦铁画气不画形”
清供图立轴设色纸本光绪丁未(1907年)作
吴昌硕一生多作清供图迎岁、赠友,是图作于丁未(1907)年,时吴昌硕64岁。画中绘牡丹、石榴,取富贵绵长、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与石榴前后错落,构图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画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颗盈篮跌落在地,其状硕大。或有果皮绽裂,所显果肉颗颗成熟饱满,汁水充盈。盆中牡丹,富丽典雅,婀娜绽放,衬以绿叶交相辉映,尽显作者意在形先之写意风格。整幅作品布局新颖,气势雄强,又以篆隶之笔入画,在随意中更显匠心独具。
语录:
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今人但奢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嗟予学术百无就,古人时效他山攻。蚍蜉岂敢撼大树?要知道艺无终穷.
读书破万卷,道行志不二。
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
小技拾人者则易。创作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只多半年,可得皮毛也。
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古来今。
画之所贵贵存我,若风遇萧鱼脱筌。
或拟温日观,应之曰否否,画当出已意,摹仿堕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后。
山家清供图
在吴昌硕先生文人画风奇强的作品中,一类是不着任何颜色而完全以水墨写就的极素雅的作品,一类则是虽然施色浓艳却仍然在华美中充溢着清新之气的雅俗共赏的佳作。此幅《山家清供》,不仅属于数量相对趋少的后者,更是在吴昌硕先生的设色作品中也极为罕见、用色异常娇艳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画面内容丰富而多样;构图饱满、紧凑;设色极其明亮和艳丽。虽属于以“清供”为题材的画作,描绘的却是普通百姓、山里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摆设和点缀。朴实、浓郁、却显现着甜美与温馨的农家气息。这是在吴昌硕先生文人气质与风格的作品中极为少见的一幅奇品。
岁朝清供图
岁朝清供图
吴昌硕作画重“气”,笔墨和构图皆以“气”贯注之,故有“苦铁画气不画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笔意绘各类物象之形,所画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红柿、白菜、菖蒲等物,气行于形内,气势浑穆,构图饱满,设色古艳。岁朝清供是他常画的题材,“岁朝”,农历正月初一,“岁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等可赏玩的文雅物品。因内容丰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赏,故别有一番情趣。此画吉物之丰富,可称是吴昌硕此类题材画之最者,而清雅之气则无出其右矣。
凌波仙子1919年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天竹在吴昌硕的作品中,常有出现。它与梅花、水仙、兰、竹、菊等同样具有象征美好的意义,诚如吴昌硕在画中的诗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图为三段式法,图下一片水仙,中间有顽石相接,顶端为数株天竹遒劲的技朽,落笔纸上,浑厚却能半深半淡,再用墨点心,立体感强,聚散有致,一丛丛,树以墨绿的叶子,形成了红绿互为补色,红色为暖色素,给以热情奔放之感;绿色为寒色,给人冷静平和之感,吴昌硕常能将红与绿这种强烈对比的补色运用在同一画面中,有着艳而不俗效果。
牡丹水仙图 1923年 吉林博物馆藏
《牡丹水仙图》画面下端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钩叶填石绿,花正盛开,画面中间为一块大石头,石后为一排大写意牡丹,红花钩叶,三段式的构图,穿插有致,前后错落。画家在谈创作牡丹的经验时说:“画牡丹易俗,画水仙易琐碎,只有加上石头,才能避免这种弊病。”此画颇有气势,水仙、石头、牡丹三者结合,整体感很强,显得生机蓬勃,光彩照人。
菊石延年 1915年作
清末画坛,吴昌硕以其深厚的学养功底和惊人的胆识气魄,立异标新,独树一帜,开创了“吴派”画风。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书笔画写菊花之枝干,以草书作菊花的花瓣与叶,一气呵成,笔力老辣,布局新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状物绘形线条的质感丰富、切实,绘气不绘画形,追求书法中气贯神通的审美意趣。两簇缤纷的菊花,花叶巧妙地连贯成为了一个整体,同时,还把两簇菊花生长的自然生态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转合,法度森严,看似寻常,匠心独具。另外,此作施墨浑厚沉稳、淋漓酣畅,构图不拘陈法,巧于经营布势。花叶用色淹润,笔力沉稳老辣,果断干净。在设色厚重的叶片,衬托之下,使得菊花更显火红娇艳,花朵或聚或散,或虚或实,设色精雅浓重。
大寿图 1917年作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的画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响最大。其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创造性的将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独步画坛的“金石画风”。曾言:“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吴昌硕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随着文人画的完结,吴昌硕为首的金石画风一改清中期后靡弱、细腻的画风,而转为雄强恣肆,水墨酣畅的大写意风格。《大寿图》这件作品,取会陶渊明诗意,于巨石后绘丛菊。
延年益寿 设色纸本1897年作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吴昌硕54岁时在苏州所画的《延年益寿》,画面上勾勒出两丛菊花,花朵团簇绽放,一深红,一黄艳,俯仰向背,大小错落,相互映衬,煞是好看。用彩墨泼写菊叶,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显得菊花枝繁叶茂,生气盎然。“九月寒香露太真,东篱晚节可为邻。”再以赭墨写竹篱,淡墨画石,四块石头远近高低,极富质感,一派秋菊华茂的景色。在左下角出枝,添上几株枯枝野草,使线条与块面形成强烈对比,全幅画面,笔酣墨饱,浑厚苍劲;用笔徐疾有致,空灵松动;造型简练,构图紧凑严密,繁而不乱;色彩清新明快,艳而不俗,自成面目。左上角自题款识云:“陶令篱边,花大如斗,林泛金英,延年益寿。光绪廿三年丁酉八月,拟堂大意,吴俊卿。”下钤“仓硕”白文印,在右下角,盖一方押角章“湖州安吉县”朱文印。这样的布局、题款、盖章方式,看似出自传流、四平八稳,其实吴昌硕的绘画,“以气势为主,故在布局用笔等各方面,与前海派的胡公寿、任伯年等完全不同。与青藤八大、石涛等也完全异样。”“它的枝叶也作斜势,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紧密而得对角倾斜之势”。“他的题款并多作长行,以增布局之气势。”(潘天寿语)
画中题诗的这个“陶令”就是晋代陶渊明,他爱菊成癖。题识中云:“拟堂大意”,堂即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吴昌硕所谓拟其大意,实际是借题发挥,自出机杼。吴昌硕喜饮酒,每酒酣兴起,横涂竖抹,一挥而就,洋洋洒洒,画成一二十幅,一觉醒来,再题款盖章。这幅《延年益寿》,自然天真,笔笔玲珑,毫无造作,令人称绝。此画曾为吴昌硕弟子诸乐三珍藏,有诸乐三亲笔题签。
菊花寿石 1914年作
此幅布局取对角斜势,菊花、树枝、溪水与巨石衔接,使画面出现错综回应、高低变化的视觉效果,且题款的纵横长短,用印的大小、位置都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十分讲究。图中的菊花和枝梗,行笔毫无轻盈飘浮之感,笔笔扎实、沉着而力透纸背。至于巨石,吴昌硕早年受八大山人影响,晚年多画未经雕饰的巨石,即如此作。图中的巨石以大笔铺写,行笔无棱角,柔中带刚,酣畅淋漓,给人以古朴、雅拙之感,左上方有一支交插错综的枝干,用笔遒劲、老辣,亦极富金石之气。右上侧的题跋笔力生辣苍劲,一气呵成。此作虽以水墨写成,但布局、笔法的变化使其呈现出丰富的形态特征,乃吴昌硕晚年的一副水墨佳构。
秋菊犹存 1916年作
吴昌硕的绘画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以篆法入画,以金石入画,所谓强抱篆隶作狂草,极力发挥书法中“写”的表现性,以“意造”为法,“惟任天机外行”以达到“心神默与造化通”的境界,“宣郁勃开心胸”以泄胸中浩荡之气。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以一种排山倒海、气势磅礴之气势。
此图给观者一种气脉贯通且富有节奏感的气势,非一般画者所能表现。再从此图的布局风格看,完全符合吴昌硕绘画的艺术风格。“不论横幅、直幅,往往从左下面向右面斜上,间也有从右下面向左面斜上。它的枝也作斜势,尤喜欢画藤本植物,或从上左而至下右角,或从上右角至下左角,奔腾飞舞……其题款多作长行,以增布局之气势”。吴昌硕画作的布局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插,以顺应逆,以拙藏巧。且于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十分讲究。吴昌硕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吴昌硕的绘画布局,显然得益于金石篆刻修养甚多。从此幅《秋菊犹存》中完全能感受到上述的诸多美学因素。
丹凤随 1906年作
“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乃岭南佳果,遂成画家屡画不厌的题材。此画作写来自然随意,枝头硕果累累,色泽鲜艳,墨彩淋漓。枝条穿插,树叶浓淡相和,层次丰富。画钤“苦铁欢喜”印,可见吴昌硕对此题材及画作也自觉惬意。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