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或楹帖,起源很早,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时,楹联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书法艺术形式,与诗词、美术、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直到清代,这门艺术才开始真正兴盛起来。
上海博物馆所藏清代楹联作品有416件,具体涉及作者达187人。楹联书法虽然仅仅是两条对称性的片言只字,但它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怀,它将清代书法带入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从时序上看,清代前期书法创作系统(晚明至乾隆初期)的形制变化较小,表现风格内敛而文静,款识一般也以少数字为主,书法风格倾向于帖学。
清 王时敏
清代中期的作品大量倾向于碑刻之迹,是楹联艺术的重要表现时段。活跃于清代中期的邓琰精熟于多种书体,其中篆书及隶书为邓氏最为擅长,他为完善碑体书法的书写技能和技艺,进一步确立碑派书法的美学意义,作出了卓越贡献。
清 金农
清 郑燮
清 刘墉
清 王文治
清 邓石如
清代后期的吴熙载和赵之谦,是继邓琰之后堪称开门立派的印坛大家,同时他们也是卓有建树和影响深远的书坛名家。身为一代艺术宗师的吴昌硕是公认的具有三绝美称的书画篆刻大家,书法一道是他接触最早且用功最勤的艺术门类,四体皆善,然若以成就而论,当首推他充满金石气息,可称登峰造极的篆书创作和石鼓文之作。此外,在我国近代史上,属地上海或侨居沪渎的善画能书者所形成的海派书画艺术的影响和地位也不容忽视。
清 吴让之
清 伊秉绶
清 何绍基
清 赵之谦
清 吴昌硕
清 沈曾植
在上海博物馆藏楹联作品中,还有一类是由各种社会地位和特殊身份组成的不同阶层的书者书写体系,他们或为学界大儒,或为名士巨贾、鉴家藏家。他们不以书法名家,但其翰墨留存同样珍贵并令人瞩目。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孙欣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