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国军界“后浪”孵化器
日期:2020年05月30日 14:55:45
作者:冷兵器研究所
)
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国年间,有这样一群“后浪”军官,他们在30岁的年龄执掌地方军政大权,有人的地盘甚至超过了母校所在的国家,让众多学校长辈羡慕嫉妒恨;他们被满清权贵和革命党人争相拉拢,一度是北洋集团最大的竞争对手。这群“后浪”军人的名字就是日本士官军校毕业生,他们两度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
有后浪自然要有前浪,士官军校毕业生们的“前浪”自然就是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清朝末期直隶的保卫工作由四只军队负责,它们分别是武卫左军、武卫右军、武卫前军和武卫后军,袁世凯的北洋军就出自武卫右军。本来清朝指望这四只人马可以互相制衡,辛亥年以后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却一家独大。而武卫左军和武卫前军又都是淮军的余脉,宋庆(宋庆的字号还是袁甲三帮忙搞定的)和聂士成(聂士成就是袁甲三早年的部下)两位大佬又和袁世凯的长辈袁甲三有着很深的渊源,袁世凯就真不把自己当外人,把武卫左军也算进了自己的队伍里,因此清朝面临着武力失控的危险。)
清廷几次三番和袁世凯掰腕子,试图从他手中抢走北洋六镇和全国练兵权。在清廷看来袁世凯要走人,他手下的北洋众人也都不可靠,取代这群跋扈丘八最好的代替品就是留学东洋的洋学生。因此在载沣等人的操作下,刚刚毕业没几年的士官生们纷纷成了各地新军的中层军官,北洋军中自然也安置了大量士官生,士官军校生成了晚清军界最耀眼的后浪。)
清廷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虽然是这群洋学生的赞助人,但是这群洋学生的身心却早已被革命党俘虏。日本是清廷军事人才的首选留学地,也是革命党人的筹款基地宣传基地,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士官军校生在训练之余纷纷加入革命党,成了辛亥革命最有威力的火种。辛亥革命前已经有王遇甲、贾宾卿、吴禄贞、萧星恒、张绍曾、潘榘楹六人当上了新军的统制(师长),而当时的新军总共才14镇,加上载各地充当协统的27名士官军校生,这些30岁左右的“后浪”军人控制了清朝近半武力。这其中王遇甲、贾宾卿、吴禄贞三人对袁世凯集团的威胁尤其大,他们分别担任着北洋军第4镇、第5镇、第6镇的统制,表面上控制了北洋大半武力(北洋第一镇由京城的八旗子弟构成,战斗力是北洋六镇中最差的),成了袁世凯的眼中钉。)
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后浪”士官生也成了革命主力。到辛亥革命成功时,三十岁出头的士官生们已经有16人(当时总共才590人)当上督军级别的高官,他们是革命最坚决的后盾。到袁世凯称帝后,又是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士官生同学联合起来,同北洋军进行了战争。)
这群后浪军人年纪不大,在他们的日本老师眼中还没有受过完整的军官教育,但却已经成了中国的风云人物,甚至还不止有一人招聘了自己的老师当参谋。这群后浪军人是民国初年军界的一大势力,以至于蒋校长都要厚着脸皮冒充士官军校生。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