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中国武汉得到了世界的注目。一部分国家为武汉捐款捐物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为中国捐献的物资上写的“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让人们注意到了文字之美;巴基斯坦倾尽全国库存,为中国捐献口罩等紧缺物资;以色列小伙高佑思在第一时间为武汉筹集物资……而当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后,中国也很快对其他82个国家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包括口罩、呼吸机等紧缺医疗物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深切的体会。
为讲好当下的国际援助故事,前不久,本刊采访了以色列驻沪领事葛丽茉女士,听她讲述她的一些切身感受。
疫情期间唯一没有关闭的驻沪领事馆
葛丽茉(左)接受《上海滩》杂志专访
葛丽茉作为以色列驻沪领事,不仅要代表以色列对外发声,更多时候是站在沟通中以文化的立场上,为中以搭建起互通的桥梁。疫情暴发后,许多领事馆的成员纷纷选择离开中国,回到自己的国家。但以色列驻沪领事馆全体成员选择留在上海,和中国共渡难关,成为了疫情期间上海唯一没有关闭的领事馆。
在上海期间,除了主动参与上海的防疫抗疫工作外,葛丽茉等人也积极地为以色列筹集防疫物资。2月28日,以色列确诊本土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随后,确诊数字逐渐增加。截至目前,以色列已确诊新冠肺炎患者15000多例,国内面临疫情挑战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政府积极吸取中国抗疫的宝贵经验,我国友好人士也纷纷自发组织购买物资援助以色列。上海一批关心以色列疫情的不留名人士联系到葛丽茉,提出可以捐赠物资和帮忙联系购买物资的渠道。这种雪中送炭的举动让葛丽茉深受感动,她说:“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朋友的援助,中国现在的疫情也非常严峻,但他们不顾自己,为我们着想,对我们伸出了援手。我觉得,这是我们之前选择留在上海得到的回赠。”
捐赠给以色列的物资到达了驻沪总领事馆后,也发生了一点小风波。因为领事馆的场地有限,运送过来的物资又非常之多,存放在何处,竟成了一个难题。这时,领事馆所在大厦的物业伸出了援手。在得知即将有一批抗疫物资要运往以色列之后,他们主动联系到葛丽茉,为以色列领事馆另辟一块场地,存放物资的问题迎刃而解。
见到了上海友人对以色列的种种热心援助后,葛丽茉感慨地说道:“中以文化虽然有很大差异性,但这些都是可以跨越的。中以之间有真正的友谊。”
谈到上海这座她已生活了三年的城市,葛丽茉同样十分感触。在担任上海驻沪领事馆领事之前,葛丽茉曾经在广州也担任过三年的领事。在她看来,上海和广州虽然都是国际大都市,但是给她的感觉却非常不同。
“上海是我非常难忘的城市。”葛丽茉认为上海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包容和友好,“记得当时在广州搭乘出租车,问司机对以色列有什么印象。司机告诉我,他认为以色列是一个充满战乱、落后的国家。我告诉他,其实以色列现在非常和平,也很美好。到了上海之后,没有人这样问过我。他们都很了解以色列,对我们也非常友善,在这次疫情中,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他们是真正的朋友。”
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哭墙前为中国祈祷
在以色列哭墙前为中国举行祈祷活动
中以之间的友谊穿越千山万水,历久弥坚。据史料记载,中国和犹太人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犹太教于此时传入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太人同中国人一样,都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犹太人也和中国人一样,历史上也都曾经多灾多难、饱经沧桑。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后,犹太人分散到世界各地,失去了自己国家的庇护,只能暂时寓居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很长时间,犹太人都是被欧洲人排斥、驱逐的对象。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当时的奥地利是第三大犹太人聚集区,纳粹对这些犹太人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离开奥地利,要么关入集中营统一处死。所以,当时的犹太人决定逃脱纳粹魔爪,离开奥地利。
但前往其他国家,首先必须要拿到这个国家大使馆派发的签证。然而犹太人四处奔走,以法国为首的一批国家却纷纷对他们拒签,关上了犹太人的求生之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已经不抱希望的犹太人来到了中国总领馆,寻求前往上海的签证。令他们意外的是,时任驻奥领事馆的总领事何凤山顶住了来自德国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压力,为数千名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些犹太人到了中国后,一部分人借由上海转道美国、巴勒斯坦等地,一部分人则选择留在了上海。他们都是凭借何凤山开出的签证才得以逃脱纳粹的追捕。可以说,何凤山这一义举堪称中国版“辛德勒名单”。
此后,其他国家处在纳粹迫害下的犹太人也纷纷逃往上海。据统计,1939年9月时,居住在上海的犹太人达1.8万之多,到了1941年,这个数字已接近3万。这部分犹太人大多聚居在日占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抗日战争结束后,才逐渐离开上海。至今,上海还保留着由当时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中心——摩西会堂改建的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里面陈设着大量有关上海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很多犹太友人来上海游玩,也必然会去纪念馆参观,亲身感受八十多年前同胞在这片异国他乡留下的生活印记。
“以色列和上海一样不会遗忘。”葛丽茉女士这样说道,“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谁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当地时间2月16日,以色列近千人齐聚耶路撒冷哭墙,为远在重洋之外、处在疫情阴云笼罩下的中国祈祷。尽管当天天降大雨,但仍不能浇灭以色列人对中国的祝愿之心。哭墙之上,还张贴着用希伯来语和中文共同书写的海报“犹太人民为中国的平安和战胜困难而祷告”。葛丽茉女士当时也在现场,和她的同胞一起为这个生活过的国家默默祈祷。据悉,这也是哭墙建成以来,以色列第一次为其他国家举行这种特别的祈祷活动。
葛丽茉(左)为《上海滩》杂志题写祝福语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