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2020年,整整160年前英法联军纵兵火烧圆明园。国内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部电影,以志不忘国耻。此两部电影均由已故中国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等主演,动用了北京故宫、十三陵及避暑山庄为实景拍摄地,邀请已故故宫研究员朱家缙为顾问,其场景、阵营之强大,至今难以超越。电影上映后,朱家缙接受了一些采访,我们选与武备文物有关部分并配资料及文物图片摘要如下:(原文问答精彩,限于篇幅笔者做了大幅度的删减,建议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全文,然后观影。)
该文是朱家溍先生在电影公映后就片中的一些问题做出的回复,从中能学习到不少的知识,也可看出拍摄历史剧,要想达到“真实”“准确”的效果,确实是不容易的,要注意到方方面面。
虽然这两部电影有着一些的问题,但总体来说确实是清宫剧、历史剧中的佼佼者了,不是当下的那些古装剧能比的。
这部电影开始的画面是同治登基,有两大队骑兵跑进太和门,在太和殿前仍骑在马上。
其实导演李翰祥打算出现太和门内骑马的画面,朱家溍的回答是“不可以”,并且说明“大驾卤簿”中的“仗马”是由每一个校尉牵一匹备鞍鞯的马,在全副“卤簿”的队伍中只是牵马而立,不能骑着跑进来。
不料拍摄时仍然是骑着马。
关于《垂帘听政》中的大丧,梓宫回京等情况,比如梓宫奉移这个巨大的行列,应该是和活着的皇帝巡省一样,用全副“大驾卤簿”。
梓宫前后随行的人员,仍旧是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充任前引,后扈。
持豹尾枪侍卫、带弓矢佩刀的侍卫也照旧。
电影中有“哨鹿”的特写,一个人用手指放在口部,做吹哨的样子。
这是误解“哨”的含义,以为是用手指和嘴唇来吹响。
实际上,“哨鹿”是人吹的一种号角,声音很像鹿鸣,可以把鹿诱来,鹿来之后就不吹了。
真的鹿鸣可以诱来更多的鹿。
咸丰那次到热河,没有打过猎,也没有进过围场。
编者注:故宫鹿哨:长79厘米,木质,髹金漆雕龙,镶牛角嘴。
鹿哨为皇帝狩猎之用围猎时,吹出鹿鸣之声诱鹿,近而矢射。这样的鹿哨和狩猎办法在鄂伦春人打马鹿时还在采用,称“乌力安”。
电影《垂帘听政》中咸丰和丽妃有一个穿甲胄骑马的镜头。
清代皇帝自进关以后,擐甲冑只有大阅、杩祭、还有对凯旋将士的郊劳等仪式,才作为军礼服的性质穿用,打猎照例是不穿。
电影《垂帘听政》中丽妃的甲胄样式大概是取材于一幅印刷品。
这幅印刷品的来源,本属古物陈列所的一幅油画屏,来自避暑山庄。
这幅油画是个中国女子的肖像,穿着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甲胄,无作者款,画的背后也没有其他附带的文字记载。
1914年,古物陈列所开幕时,内务部总长说,这大概是香妃的像,古物陈列所就作为香妃像,制版发售了很多。
这幅油画是谁的肖像,至今无可考,画这种装束肯定和雍正戴假发,穿欧洲古代服装的画像是同样性质的游戏画像,并不是真穿这种服装。
还有,电影里八里桥之战,清军完全用刀枪弓箭,也不合乎当时的情况。
当时固然还保留着弓箭,但兵丁已普遍使用旧式的火枪,也有炮。
在这场战景中,有许多官和兵穿戴甲胄,也是不对的,甲胄只是清代阅兵时的军礼服,在清代晚期作战时是不穿的,有许多书面记载和清代记实的图画为证。
编者注:如果您真上手过清代晚期的仪仗甲胄的话,就知道,其金具的轻薄超乎想象,特别是胄上的饰物轻轻一掰就会断裂,校阅时穿这个都要非常小心,真要穿这个上战场,试问是照顾自己还是照顾脆弱的甲胄?
朱先生作为电影顾问的意见,李导演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因为那是艺术创作需要,可谁要真跟着电影道具场景学历史,那就象参考仿制品做仿制品一般,有个对的才怪!
朱家缙先生在参加编纂《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册)认选文物门类时,他请别人先选,把最后无人认选的《清代武备》等分册都承揽了下来。
可惜2003年9月,朱家溍因病医治无效,于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故此2008年出版的《清宫武备》成书后,一些失误再所难免,有些失误我们在以前文章中《兵器谱|《清宫武备》弄错了!那明明是日本薙刀,图说故宫长兵器之斫兵篇》中介绍过了。
真的就是本文中题到的,朱先生病逝后,故宫研究人员把《垂帘听政》电影里的场景也当历史解读,并写到《清宫武备》的图例说明中,历史上真实情况就请参考朱先生的回答,该书这一页的书影,(图绘康熙皇帝顶盔贯甲,腰悬宝刀及弓箭,端坐于交椅,从穿戴来看,应是围猎时的写实之作。围猎乃清王朝重视骑射之国策的具体体现,也是训练军队的重要措施,清初的康熙。乾隆等帝王较为重视军备和武功,每年都要亲自去南苑、木兰围场等地举行围猎活动。)真的挺错误的。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